一、病因病机
1.现代医学认识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0.4%~5%可罹患本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一般人群高数百倍;同卵双生子SLE共患率(24%~69%)较异卵双生子(2%~9%)明显增高。本病可能为多基因疾病,近年来已发现几十个位点与SLE易感性有关,如1q31、4p16-p15.2、6p21-p11、16q13、12q24等。此外,红斑狼疮HLA多态性存在明显相关性。
(2)性激素: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而终止妊娠后本病往往可缓解;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使NZB/NZW小鼠病情加剧,而雄激素则可缓解其病情。
(3)环境因素:紫外线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可能与紫外线使表皮细胞DNA发生改变,诱发机体产生抗DNA抗体有关;另外紫外线照射还可使某些抗原(如Ro/SSA抗原)由细胞内迁移到细胞表面,后者与自身抗体结合并促发免疫反应。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此外寒冷、外伤、精神创伤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高脂、高热量饮食可明显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的心血管及肾脏损害。
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可能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导致T细胞调节功能障碍,抑制性T细胞功能受损,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引起免疫损伤。LE患者血清中最有代表性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ANA),其他自身抗体多达几十种,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包括U1RNP、Sm、Ro/SSA、La/SSB等。上述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介导免疫反应发生(Ⅲ型变态反应),造成相应组织或脏器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临床上可出现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损害;此外本病的发生还涉及Ⅱ型和Ⅳ型变态反应,产生诸如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等损害。
2.中医学认识
红蝴蝶疮的发病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成。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不足,虚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暴晒,外热入侵,热毒入里,二热相搏,瘀阻脉络,内伤于脏腑,外伤于肌肤而发病。
热毒蕴结肌肤,上泛头面,则面生盘状红蝴蝶疮;热毒内传脏腑,瘀阻于肌肉、关节,则发系统性红蝴蝶疮。在系统红蝴蝶疮病程中,或因热毒炽盛,燔灼营血,阻隔经络,则可引起急性发作,而见高热,肌肉酸楚,关节疼痛;或邪热渐退,则又多表现为低热,疲乏,唇干舌红,盗汗等阴虚火旺、肝肾不足证候;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致气血凝滞;或因病久气血两虚,而致心阳不足;但病程后期,每多阴损及阳,累及于脾,以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膀胱气化失权,而见便溏溲少,四肢清冷,下肢甚至全身浮肿等症。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热毒炽盛之证可相继或反复出现,甚或表现为热毒内陷,热盛动风。
(1)热毒蕴结肌肤,内传脏腑: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不足,虚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暴晒,外热入侵,热毒入里,二热相搏,瘀阻脉络,内伤于脏腑,外伤于肌肤而发病热毒蕴结肌肤,上泛头面,则面生盘状红斑狼疮;热毒内传脏腑,瘀阻于肌肉、关节,则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中,或因热毒炽盛,燔灼营血,阻隔经络,则可急性发作而见高热、肌肉酸楚、关节疼痛。
(2)邪热炽盛,伤及阴液:邪热渐退,则又多表现为低热、疲乏、唇干舌红、自汗等阴虚火旺、肝肾不足证候。
(3)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致气血凝滞,郁结肌肤而成。
(4)病久气血两虚:致心阳不足;但病程后期,多阴损及阳,累及于脾,以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膀胱气化失权而见便溏溲少,四肢清冷,下肢甚至全身浮肿等症。
本病病情常虚实互见,变化多端。六淫侵袭、劳倦内伤、七情郁结、妊娠分娩、日光暴晒、内服药物,都可成为发病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