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中医在虫咬性皮炎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刘伟红采用自制外用药水治疗虫咬性皮炎

中药组成:黄柏30g,地骨皮25g,艾叶25g,茜草20g,黄牛尾根20g,薄荷草30g。其制作方法是将上述各组分的药混合均匀后,用50~70度酒500ml浸泡一周,用纱布将浸泡液滤出即可(注意要密封保存)。治疗虫咬性皮炎90例,其中对轻、中、重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8%、60%。鉴于该药疗效高、见效快,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等优点,因而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配方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地骨皮清热、凉血;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茜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黄牛尾根能活血去瘀、解毒止痒、利尿、通经络;薄荷草有祛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之功效。上述药物合用起到协同作用,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止痒之功效,外用直接治疗局部病灶,借助酒精的作用,药力渗透迅速,解毒止痒、消肿止痛作用快。

2.王芳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60例

其中内服药为四君子汤加味:太子参3~10g,茯苓3~8g,白术3~8g,白鲜皮3~6g,茵陈3~6g,刺蒺藜3~6g,地肤子3~6g,甘草2~4g。随症加减纳差者加木香2~4g,白豆蔻2~4g;体虚易感冒者加黄芪3~10g,防风3~8g;有水疱者加苡仁3~8g,土茯苓3~8g;消化不良者加焦山楂3~8g,神曲3~8g;易腹泻者加炒麦芽3~8g,芡实3~8g。根据患儿体重、年龄选择剂量。外洗药:野菊花15g,蒲公英15g,茵陈15g,紫草15g,地榆15g,防风15g,苦参15g。将诸药放入盆中开水煮500ml药液,待冷却后加入山西老陈醋20ml。用纱布冷湿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晚上外搽湿疹霜。结果发现60例患儿中经内服中药3~5剂及外用药1周后,治愈28例,好转32例,无一例未愈。对好转患儿继续调整用药,继续内服中药5~10剂后治愈20例,好转12例。丘疹性荨麻疹属中医学“水疥”范畴,是春秋季节儿童常见多发的皮肤病。病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胎中遗热,加之饮食不调、昆虫叮咬以致虫毒湿热诸邪聚结肌肤,复感风邪而发。儿童为“纯阳”之体,在发病过程中,热病多,寒病少,加之脾胃虚弱。故选用四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和胃,祛风止痒。方用四君子汤健脾利湿,其中白鲜皮、刺蒺藜、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再根据病情随症加减,配合外洗药和外搽药膏共奏健脾利湿、祛风止痒之效。内服外洗,标本同治,内外兼顾,故显良效,且药价低廉,更适合在基层推广。

3.岳运青等运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典型医案 岳运青,陈安静,胡丽萍,等.火针联合针刺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理论浅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87-91.

邱某,女,21岁,学生。因“全身风团伴瘙痒1周余”于2015年7月25日初诊。患者自诉10余天前外出游玩后双上肢出现散在如粟米样大小风团,当时未予以重视,随后腰腹部及双下肢开始出现多处黄豆大小的风团,皮损中央有小水疱,伴强烈瘙痒,抓挠水疱破后结痂,反复发作。经当地医院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予以“西替利嗪口服液”“复方甘草酸酐片”“外擦炉甘石洗剂”(具体药量不详)治疗。经治疗后腰腹部瘙痒症状稍减轻,但四肢处皮损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近2日来皮损仍反复发作,四肢均有新发皮损,瘙痒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就诊。刻诊:全身可见散在粟米样至黄豆样大小的红色丘疹,腰腹部丘疹处水疱结痂,少量脱皮,四肢可见散在黄豆样大小丘疹,丘疹中央可见水疱及少量渗出。纳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中医诊断为水疥,辨证为湿热蕴脾。西医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治则:清热除邪,健脾祛湿。采用火针(取穴:局部皮损及其周围)结合传统针刺(取穴:曲池、血海、风市)治疗。火针联合针刺施治过程: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病部位。操作前明确患者有无禁忌证,告知施术流程以消除顾虑。患处常规消毒后点燃酒精灯,选用三头火针,将火针放置在灯焰上并缓缓移动,使针从针尖到针体能够均匀受热,至针烧红或烧到发白为度。以握笔姿势持针,在针仍处于发红的状态下快速刺入患者丘疹皮损处,粟米样大小伴水疱的皮损点刺水疱处,黄豆样大小水疱皮损围刺水疱,在人体表皮轻点刺后提离,疾入疾出。同时于曲池、血海、风市予以传统针刺,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针刺部位24小时内禁止碰水,注意预防感染。针刺部位可能有轻微瘙痒,发红属正常现象,不可用手抓挠,清淡饮食。治疗3次后,腰腹部丘疹基本消退,瘙痒缓解,予以维持原方继续治疗。第7次治疗后,患者腰腹部丘疹完全消退,四肢丘疹基本消退,瘙痒感明显减轻,未见新发丘疹,皮损中央处水疱基本结痂。予以停止腰腹部火针治疗,余治疗同前方。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原皮损处见少量瘢痕及色素沉着。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丘疹未见复发,瘢痕及色素沉着基本消退。

4.王根林等自拟润燥止痒油治疗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 王根林,周海燕,曹译文,等.自拟润燥止痒油治疗皮肤病医案三则[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1):68-69.

患儿李某,女,6岁。2013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双小腿起丘疹伴瘙痒5天。患儿诉5天前双小腿被虫叮咬后起丘疹,伴瘙痒,未予正规治疗。诊时双小腿外侧散在分布红色风团样丘疹,呈纺锤形,瘙痒,遇热加重。诊断:虫咬皮炎。辨证属风、热、虫、毒邪浸淫肌肤,气血运行不畅之证。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嘱患儿用润燥止痒油外涂,方药组成:生地黄5g,秦艽5g,甘草10g,香油4两,将上药浸入香油中一昼夜,文火炸至金黄,去滓备用,每日3~4次。3天后患儿丘疹变小,渐为平坦,由红色转为暗淡,痒感减轻。外涂6天后皮疹消失,痒感消失,病已痊愈。按:丘疹性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多为蚊虫叮咬,或环境变化,或某些食物过敏引起。西医治疗以抗过敏药物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感风、热、虫、毒邪,邪毒浸淫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润燥止痒油中,取秦艽祛风止痒,生地清热凉血活血,甘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麻油解毒消肿,诸药物合用共奏良效。现代药理学证实,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及解毒作用,无明显刺激性。生地有类激素作用,而秦艽也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作用。故本案用此药证相符,疗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