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湿热蕴结证
主症:发病缓急不定,患肢灼热疼痛,沉重微肿,酸胀麻木,遇热加重;或伴有胸闷、纳呆、便溏、周身困倦乏力;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车前子9g,当归3g,生地9g,柴胡6g,生甘草6g。
方解: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柴胡引诸药入肝胆;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下肢痛甚者加牛膝10g,木瓜12g以消肿通络;胸闷纳呆、周身困倦者加木香10g,砂仁12g以行气醒脾。
②火毒搏结证
主症:肢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肤红肿,自觉疼痛剧烈,局部肤温升高,在肢体下垂、行走、遇热时加重,遇冷则减轻;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30g,甘草15g,牛膝15g,黄柏10g,生地30g。
方解:重用银花清热解毒为主;玄参泻火解毒,当归活血散瘀,甘草配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效;生地养阴清热;黄柏清热泻火解毒;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口干乏津者加沙参12g,石斛10g,天花粉15g养阴生津;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10g,枳实12g泻腑通便。
③气滞血瘀证
主症:发病缓慢而病程较长,四肢红灼剧痛,神疲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下青筋,脉沉细数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归尾15g,生地15g,川芎10g,白芍12g,桃仁10g,红花6g,秦艽10g,生芪15g,甘草6g。
方解:归尾、川芎,白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生地养阴清热;秦艽通络止痛;生民益气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气滞者加木香12g,延胡索10g以疏肝理气;下肢痛者加牛膝10g,木瓜12g,杜仲15g,以引药下行,通络止痛;上肢痛者加桑枝10g,姜黄12g,海风藤10g,以引药入经,疏风止痛。
(2)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血塞通片、六味地黄丸、复方丹参片根据辨证应用。
2.外治法
(1)患处红肿、胀痛,状如油煎,可选用当归、红花、乳香、没药、透骨草、紫草根各30g,煎水待冷后,浸泡患处,每天1次。
(2)局部皮肤鲜红、灼热及剧痛,可用玉露散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1次。
(3)如意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
(4)患处胀痛,状如油煎,可选用新鲜芙蓉叶或马齿苋适量,洗净捣烂如泥,加蜜糖少许调敷患处,或用马齿苋煎水调如意散,敷贴患处。
3.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①邻近取穴:针刺患肢趾间穴,放血少许,配穴用足三里,施补法,隔日1次。
②温针灸:主穴取三阴交、太谷、太冲;配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偶尔发于手部者加刺曲池、合谷、阳谷、外关、阳池。手法用施泻法,体质虚弱者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并在针柄上燃烧拇指大小艾绒一团,隔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
③快针法:取三阴交(双)、昆仑(双)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待出现较强针感后即出针。
④刺血法:75%酒精消毒足趾端,左手捏紧被刺趾端,右手持三棱针或肌注针头刺趾尖端或井穴,挤1~2滴血,每日1次。若首次治疗后症状不减者,加刺患肢足三里,刺时首先使针感传递到足部或足趾,然后用透天凉手法泻3~4次即可出针。
(2)耳针疗法:取肝、皮质下、内分泌、交感等穴,局部严格消毒后,针刺上穴,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有良好的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