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1.根据湿疹不同发展阶段,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各类型皮疹表现不同。

(1)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手足背等部位。常呈对称分布,一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发性湿疹甚少见。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即在同一病变处,于同一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自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眠。还有因瘙痒而易并发细菌感染,从而引发毛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皮肤病。急性湿疹如经妥当处置可获痊愈,但易复发。临床上也时常观察到由本型湿疹移行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图9-1)。

(2)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反应缓解、红肿、渗出明显减轻,整个病变以丘疹为主,间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且伴有少许结痂或鳞屑、则可称之为亚急性湿疹。此期湿疹,主观痒依然存在,病程可达数周之久。倘若病情迁延不愈者,可演变成慢性湿疹;如果处理欠当,症情迅速恶化剧变,还可逆转为急性湿疹(图9-2)。

(3)慢性湿疹:该型湿疹可以在发病伊始就呈慢性型,但多数是从急性、亚急性演变而成,还可见于急性湿疹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最终转变成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好发于四肢,如手足、小腿、肘窝、腘窝等处,分布也多对称。皮损常是局限型,呈皮肤增厚、浸润彰明,往往成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屡见不鲜,境界分外清晰。患者常诉说剧痒难忍,遇热或夜幕降临时尤甚。病情缠绵,经年累月难得痊愈。在此期间,如局部治疗处理欠当或饮食刺激性食物,可使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这时其临床表现如同急性湿疹(图9-3)。

2.湿疹在不同的发病部位亦具有各自的特点。

(1)耳部湿疹:惯发在耳后皱襞处,中医称旋耳疮。皮损呈红斑、糜烂、渗出少许、结痂及皲裂,多对称分布、痒感较著、易并发感染。以儿童患者占多数。

(2)乳房湿疹:多见于女性,常在哺乳期易患此病,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往往双侧同时受累。皮疹呈红斑、浸润、糜烂、渗出及结痂,有时伴皲裂。自觉痒甚,且有轻度痛感。若停止哺乳,症状可迅速改善,直至获痊愈。

(3)手部湿疹:本型最大特点是易受气候影响,多见冬天加重,而夏季缓解。常常侵犯指背,皮损表现浸润增厚较明显,可伴皲裂及脱屑。奇痒难名,往往因洗涤剂等刺激而招致病情恶化。

(4)小腿湿疹:此型临床较为常见,好发生在胫部内、外侧面,分布对称,皮疹表现与急性或慢性湿疹相同。某些患者并发静脉曲张,多在小腿下三分之一处,患处因血液回流障碍,可引起慢性瘀血,局部色素沉着颇著,有的还可发生溃疡。

(5)外阴湿疹:发生于女性外阴或男性阴囊部位,皮损呈红斑、糜烂及渗出,也可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该部湿疹由于神经分布丰富,故自觉奇痒难忍。

(6)肛门湿疹:病发于肛门处,亦可涉及附近皮肤,皮损常为浸润肥厚,湿润或少许渗出,也能引起皲裂,剧痒。

3.除以上描述的湿疹类型外,临床上还可见到一些特殊类型的湿疹。

(1)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此病常继发于细菌性化脓性皮肤病,如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从上述病灶中排出分泌物,而使其周围皮肤受刺激或致敏所引发的皮肤病。损害以感染病灶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和蔓延,表现为肿胀、红斑、水疱、脓疱、糜烂、渗出及结痂等。病变处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与机械性损伤的形状相一致,自觉瘙痒或轻度痛感。

(2)自体敏感性湿疹:本型湿疹亦称自体敏感性皮炎常认为患者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引发。这种湿疹在发病之前,身体某处已有一个湿疹病灶或其他皮肤病。皮损呈全身泛发性对称性湿疹样变。间以小水疱或丘疱疹为主,也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沿抓痕呈线状排列。此种湿疹往往在上述原发病灶急性发作7~10天后才致病。自觉痒甚。本病症状可随原发病灶好转而改善或消失。

(3)婴儿湿疹:本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多为满月后方发病。惯发于头面部,其他地方也可被波及。皮疹表现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相同,时作时休,容易复发。剧痒难忍,故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婴儿湿疹是异位性皮炎之婴儿型,但对此还有异议,理由为还有部分婴儿湿疹不是异位性皮炎,故此,提倡还可沿用婴儿湿疹之病名。

(4)钱币状湿疹:又称货币样湿疹。常发生为手背、四肢伸侧及臀部,往往对称分布,以冬秋季节多见。皮损形状似钱币,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cm,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或丘疱疹,间可见滴状糜烂及渗液。甚痒,病程呈慢性经过,对治疗反应尚好。

(5)汗疱疹:对称性地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疱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其临床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

(6)裂纹性湿疹:表现为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干燥,表面有细裂纹,类似“碎瓷”。多发于胫前区域,亦可侵及四肢、手、躯干,搔抓或摩擦后可继发表皮剥脱、红斑、水肿性斑块,严重时可泛发全身。病理表现为棘细胞间海绵状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呈亚急性皮炎改变。射线、营养不良、缺锌、必需脂肪酸缺乏、异位性体质、干皮病均易伴发本病。进入冬季,空气干燥、气温降低、降水减少、低湿环境和冷风通过对流加快皮肤水分脱失。老年人皮脂分泌减少,汗腺活动降低,角质形成减缓,加之长时间热水洗浴,较少使用润滑剂,易致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