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也称为日晒斑或日晒伤,是一种主要由290~320nm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局部皮肤引起的急性光毒性皮肤反应,可以认为是皮肤对日光照射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
(一)病因病机
皮肤接受了超过耐受量的紫外线,以UVB为主。皮肤经紫外线过度照射后,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生物化学反应,局部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IL-1、IL-6、TNF、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弥散入真皮,引起血管扩张、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从而引起表皮、真皮的炎症反应。发病情况视日光强度、暴晒时间及个体皮肤敏感性而异。
(二)临床表现
长期室内工作者突然短期室外劳动,或野外长途行军或进行较久的日光浴后易发生,浅肤色人群易发,在高山、雪山、海滩等环境易发,春末及夏季多见。多发生在暴晒日光后2~12小时内。皮损一般局限在曝光部位,初发皮损为鲜红至猩红色水肿性斑,边缘鲜明,重者可起水疱,局部自觉灼痛。皮损广泛时可有全身不适、寒战和发热等全身症状。数天后红斑和水肿消退,继以脱屑和暂时性色素沉着(图6-1)。
临床分为两期:
1.一度晒伤 局部皮肤于日晒后出现弥漫性红斑,境界清楚,24~36小时达高峰,72~120小时后逐渐消退,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2.二度晒伤 局部皮肤日晒后肿胀,甚至出现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内容物为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甚,可伴有心悸、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依据
1.皮肤受到强烈日光暴晒后数小时内发病。
2.好发生在暴露部位皮肤,如面、颈、耳、手臂等处。
3.表现为局部皮肤弥漫性红斑、水肿,严重时可发生水疱,甚或大疱。
4.自觉患处灼热,干燥、微痒或刺痛。衣着摩擦处灼痛。
5.轻症者皮疹在1~2天由鲜红逐渐转变暗红,继而脱屑、消退,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
6.日晒面积广泛且病情较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心动过速等全身反应。
7.见于春末夏初,肤色浅者易得病。
(四)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有过敏源或刺激物接触史,皮疹主要发生在接触部位。
2.植物日光性皮炎 食用特殊植物(如灰菜)后经受日晒而发病。
3.烟酸缺乏症 病史中有导致营养缺乏的因素,除皮疹之外有胃肠道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
(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法
①风热湿毒证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医方集解》普济消毒饮加减。桑叶12g,薄荷10g,香薷12g,黄芩10g,牛蒡子15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山栀12g,蒲公英10g,炙僵蚕12g,生甘草6g。
②热入营血
治则:凉血清营,清热解毒。
方药:《医方集解》清瘟败毒饮加减。鲜生地黄30g,丹皮12g,赤芍12g,黄芩10g,生山栀12g,生石膏30g,知母12g,玄参10g,连翘12g,桔梗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①未破溃或红肿,小水疱轻度渗出者,用蒲公英、野菊花或生地榆,马齿苋适量煎汤待冷后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3~4次,亦可外搽三黄洗剂。
②局部糜烂,化脓,坏死者,九一丹掺在青黛膏上敷贴,每日1次。
③选用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氧化锌、甘油、氢氧化钙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
④可用生肌白玉膏、甘草油(甘草、麻油,或用人中黄)、青白散水调。外涂。
2.专方验方
(1)越婢加术汤,麻黄10g,生石膏50g,苍术12g,生甘草12g,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2)蒲公英60g,煎汤代茶喝。
(六)西医治疗
应避免暴晒,烈日下外出前可在暴露部位外用物理性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霜,也可选用含对氨基苯甲酸或二苯甲酮等成分的化学遮光剂,可根据个人皮肤色型选择遮光剂的日光保护指数(SPF)。
外用药物治疗原则为消炎、安抚、止痛。急性期红斑水肿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冷湿敷,外用炉甘石洗剂,严重者可用冰牛奶湿敷。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
(七)预防与护理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肤中产生黑色素,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性。
2.外用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钠软膏。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1 李廷保.何炳元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皮炎类皮肤病验案3则[J].新中医,2010,42(1):98-99.
王某,女,50岁,2005年6月23日就诊。主诉:面部、手部出现红斑痒、水肿4天。患者近日阳光下外出散步,适逢炎热季节,随后面部、手部局部出现弥漫红斑水疱,灼热痒。诊见:口苦心烦,头晕,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为日光性皮炎;中医诊为日疮,证属湿毒热,蕴蒸肌肤。治以热除湿,清解毒,化瘀凉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金银花、龙胆草各20g,栀子、藿香、佩兰、连翘、生地黄、滑石、鸡血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白鲜皮、甘草、乌梅、防风各10g,细辛6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服。二诊:服上方后,红肿、水疱、瘙痒等症状减轻。如法续服5剂,诸症痊愈。患者平时外用防晒霜。后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按:日光性皮炎相当于中医学之风毒肿、日晒疮、晒斑,是日光暴晒或过度照射后,使人体局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肿、水疱的急性皮肤炎症。本案患者由暴晒后湿热毒蕴肌肤所致,证属暑湿毒热,蕴蒸肌肤,治宜清热利湿,清暑解毒,化瘀凉血。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清热祛暑;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甘草、滑石清利湿热解毒;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止痛;防风、白鲜皮祛风止痒;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乌梅、生地黄养阴生津;栀子、龙胆草清热利湿;乌梅、细辛、防风、甘草组合有抗过敏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暑解毒,芳香化湿。配伍特点是: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肿止痒,喜用药对,效果颇佳。
何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发病原因,避免强光照射,合理使用护肤霜;②注意发病多为春夏季,善用清暑药对藿香与佩兰;③治疗时加重清热解毒药用量;④重视局部和全身,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治疗。
医案2 周宝宽,周探.皮炎外治验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21-22.
李某,男,23岁。2008年7月29日初诊。后背皮肤晒伤5小时。8小时前,裸露上身在烈日下低头工作,工作3小时后觉后背灼热疼痛,家人告知后背晒伤,外涂清凉油,无明显缓解,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诊见:后背可见约A4打印纸大一块皮损,境界清楚,弥漫性潮红、肿胀、水疱、糜烂、灼痛,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脉数。西医诊断:日光性皮炎(二度晒伤)。中医诊断:晒疮。辨证:光毒灼肤。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药:自拟烫伤汤外洗。烫伤汤组成:白及、地榆、淡竹叶、煅石膏各20 g,紫珠、紫草、金银花、大青叶、栀子、生甘草各10 g。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10分钟。交替使用收敛消疹散拌红霉素软膏,每日外涂1次。大量饮用葡萄糖盐水,每天3000 ml左右。2天后,红退,肿消,糜烂渗出收敛。又用3天愈。
按:禀赋不耐,腠理不密,日光长久暴晒,阳毒外侵,灼伤皮肤,发为日光性皮炎。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烫伤汤中白及收敛止血,消散血热之痈肿,可治疗烧烫伤;紫珠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治烧烫伤;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可治水火烫伤;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栀子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煅石膏敛疮生肌,收湿,可治烫伤;甘草解毒,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