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测量于技能方法的掌握

二、大学教育应测量于技能方法的掌握

传统想法认为,似乎人们经过大学教育阶段,就是到了使用的阶段,而这之前,是学习阶段。今天的信息社会却推翻了这一说法。知识和专业的迅速废弃使这种想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美国,医生、工程师和教师离校五十年还能胜任工作的时代几乎己经成为神话了。有些教育家预测,从1980年起,平均每个工人在其一生中或者变换工作五次,或者同类工作的性质变动五次。最后一次将出现在该工人五十岁之后。这就意味着正规教育和训练已不再是一生工作的准备时期,学习与再学习已经成为终身努力的目标了。许多专业人员发现,不继续受教育,其结果是自己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完全脱离。美国仅在1965年就将四千四百万人纳入这样的教育方案内。我国大学内知识老化及知识更新的问题也很明显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国内大学的一些新专业的增设,正是反映了这一需求。如计算机专业,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以及数学已经进入文科领域这一事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其次,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下降了。这是信息社会产生的必然结果。教育,在今天已不再是正规大学或中学的专有名称了。许多新的信息源为人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仅这八年左右,电视机,无线电、广告,杂志及大量的书报如潮水一般地涌来,使得学校下降到只是巨大知识财富世界中的许多信息源之一的地位上。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替代性经验”的接受而不是直接经验的输入。因而,大学教育仅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初步阶段而已。教育,成为人生自始至终的任务。

基于上面的二种理由,决定了大学教育应侧重于学生技能的获得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兼而照顾基础知识的传授。科尔曼(J.S.Coleman)谈及这个问题,他认为信息工具的产生比信息手段的利用要快得多,而学校教育是人们在拥有相当少的信息运送工具的时代的产物。这种制度在今天的作用已经下降了。科尔曼同时在美国所作的研究,以及英国普劳登委员会(Plowden Commission)的报告,连同国际教育成就评定联合会关于学校教育效率的报告都说明了社会上的学习可使受教育者取得的收效更大,学生成绩只有三分之一能归结于校内教育的结果,教育与工作将持续在人的一生中。这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说法的理论根据,也是今天大学教育应侧重强调的方面,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易于接受新知识,才不至于在社会前进的潮流中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