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沿革

(二)台湾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沿革

1.孕育与萌芽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台湾自身劳动力供给渐呈不足,工资上涨加速,当局逐渐由发展劳力密集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而着手规划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以求提高出口产品之附加价值。为适应经济发展对受过一定程度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当局开始大力发展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并鼓励私人兴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此迎来了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时期。1960—1970年间,职业学校增加了2.9倍,学生人数增加4.8倍。为保证技职人才质量的提高,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在职业训练方面,当局于1966年接纳人力资源小组的建议,逐步规划健全的职业训练体制、编订基本职业训练规范及试办技工考试发证等,作为当局推广职业训练的依据,以改变之前当局与民间各自办理职业训练的状况,促使职业训练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为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2.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

1971年台湾建设事务主管机构委托工业职业训练协会办理电匠和水匠检定,成为最初的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的形式。但此时技能检定与证照工作刚在地方一级试办,还只是配合个别需要而举办的考试,并未在全岛推行。1972年9月台湾行政事务主管部门正式公布“技术士技能检定及发证办法”,对检定对象、技能检定等级与各等级的报检资格,以及技能检定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1973年7月制定了第一种技能检定规范《冷冻空调装修技能检定规范》,并于次年正式办理技能检定。由此,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在台湾地区正式确立并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但由于此时规定与行政体系并未完善,加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在1973年迎来高峰期后随即衰退,当局为推动办理职业训练所公布的“职业训练金条例”全面暂停,使得与证照制度关系密切的职业训练的发展因缺乏职业训练金的支持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尽管台湾行政管理机构于1977年订颁“推行职业训练五年计划”,以推动职业训练配合六年经建计划对技职人才的需求,但并未对证照制度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

3.制度化与规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

1981年台湾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的“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成立,负责台湾地区整体人力运作,尤其是对各职类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推动、督导与协调。1983年职业训练局制定职业训练相关规定,专章列入“技能检定及发证”,正式将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纳入职业训练局的职责范围之内。同时,在原有的规定制定基础上对技能检定的管理与实施机构,用工制度与激励措施等做出新的规定,使技能检定及证照的颁发有了更为充分的依据。1985年11月再度对“技术士技能检定及发证”重新进行制定,为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使之成为台湾证照制度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如今台湾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实施的最重要参照——“技术士技能检定及发证办法”,便是以1985年“办法”为基础,历经1988年至2008年20年间共11次修订与重新发布而成的。

4.快速扩充与普及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2年经台湾行政管理机构核准推出的“加强技能检定,建立技术士职业证照实施计划”,在原有技能检定制度基础上重点扩增技能检定职类,以进一步落实、完善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此后,台湾技能检定与证照制度进入快速扩充时期,1988—1992年间,经检定合格发证数从14452张增长至31204张,共增加16752张,而仅仅1992—1993年一年时间,就增加了54220张,为前4年增长总数的3.2倍。1996年台湾教育事务主管机关领导——吴京上台后,提出二项重要决议。一是放宽各职技学校入学同等学历资格认定规定;二是放宽取得职业证照者报考公务员资格,加强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证照之间的衔接,也促进了职业证照制度的普及化。1996年度无论到检人数还是经检合格发证数均比上一年增长近2倍,发证数突破20万张。此后,每年到检人数均未低于40万人,发证数未低于20万张,根据1974—2007年底的统计数据,已公告技能检定职类数达176个,累计到检人数7419988人,核发技术士证3825043张,平均合格率51.55%。由此,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已成为台湾规模最大、普及范围最广的技术考试与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