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附关系
2025年09月26日
四、依附关系
语言的依附关系指:一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另一种现象所导致的。我们说这种现象是“依附”于另一种现象之上的。例如,中古三等韵的特点是具有i韵头的,这个前高元音韵头的产生从音理上讲导致于声母的弱化(腭化),声母没音部位向舌面中靠近,卷舌音/t s/和唇齿音/£/就因此而出现了。中古三等韵在今天普通话中韵头消失的韵体现在一定的声母条件下。如非、知、庄、章四组及日母而现代声母是tε—组的。腭化从ts—ts发展,同样,见组字见、溪、群母也受i的影响产生弱化从k—ki弱化。可是,i与ts及k的相拼从发音方法上讲是不相适应的,因而ts音的出现又导致i音的消亡,i变成/ʃ/或/a/;反过来说,见组这组字的i音并没有消亡,它促使声母进一步弱化成/tɕ/,而i韵头得到了保存。知庄组的证明可从《中原音韵》中找到,如江阳为一韵;真文合韵;车遮合韵。现在的部分三等念为开口呼原因大致如此。因此可以说,普通话系统中/i/音位/£/与/ts/音位是处于依附关系之中,从言语系统讲,/ʃ/音素与/i/音位也足处于这种关系之中的。同理可证/i/与/tɕ/等音位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不同系统的闽南话中并没有这种现象,它还保留着中古以前的那种状态,将这些开口韵字仍念为细音。如“知”念为〔cti〕,章念为〔ctsia〕。(唇音被读为文〔h〕白〔p—b〕等,i—却始已经消亡了)反过来为这种关系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