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证照需求分析
1.工业发展的需要
按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出口结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传统工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地位大幅下降,基础工业出口比重变化不大,而技术密集工业成为出口主力,占工业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技术资本是人力资本的物化,因此,在当前的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物质资本含量减少,技术资本的含量增加,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对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而职业证照制度对于全面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保证技术人才质量,特别是对高中级技术人才对高技术含量的资本资源实行应用、消化、组织、指挥和管理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证照制度的需求
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台湾工业的主体,其生产净值占据整个工业生产净值的65%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制造业在信息电子等高科技工业的带动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时期,在台湾实施技能检定与职业证照制度以来,所开发的职类中,以工业、制造业职类开发最为完善,所颁发的证书中,以制造业中的金属、机械加工类及纺织类以及电子类占据较大的比例。
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取代了工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成为台湾社会、经济的重心。台湾迈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时代。随着金融、保险业的开放与其它服务业的发展迅速上升,1988年开始,服务业生产净值比重跃居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位,占43.7%,1989年增加为44.9%,工业就业人口逐渐退居第二位。此后,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工业地位下降,服务业生产净值所占各业生产净值的比重于2001年达到67%;工业生产净值比重于2001年降至31.1%。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于2001年达到55.5%,比同年工业就业人口比例多出约20个百分点。近年来,服务业生产总值更是占据台湾地区GDP的七成以上,成为台湾地区最重要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证照制度在职类开发,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容美发,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就业人口比例的上升直接导致对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增加。因此,加入检定的职种需随着产业所需人才的变化而不断做出适时调整与修正,并使该职类的专业技能证照在该产业类别中尽快获得认可。
3.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一样,台湾的经济发展同样是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而取得的成功。台湾地区每千人口拥有企业的数量为45—55个,平均每个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0人左右。每千人口企业数量越多,就业越充足,失业率就相对较低。每千人企业数量多,实际就是中小企业多,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2006年统计出的2005年台湾中小企业营运初步数据,2005年台湾中小企业计有1226000家,占全体企业比例的97.8%,与上一年相比,增加约49000多家。中小企业中又以服务业家数最多,有993000家,占80.98%,其次为工业部门22万2千家,占18.11%,农业部门1.1万多家,仅占0.91%。在就业人数的统计上,2005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为7648000人,占全体企业比重的76.93%,其中以服务业就业人数最多,有4187000人,占全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的54.75%,较上年同期增长2.1%。为回应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带来的挑战,台湾中小企业积极规划各项政策提升竞争力,以不断创造、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来符合市场需求。因而对具有产业关键性技术人力资源的需求便尤为迫切。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无衡量技术人才的能力成为中小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4.技职教育的重要目标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一直为大众所称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各阶层技术人员,间接促进了经贸的发展。据2004年台湾教育事务主管机关统计数据,迄至2003年止,台湾地区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共有科技大学19所,技术学院56所,专科学校16所,职业学校164所,为各级产业创造了各类专精的技术人才。然而,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技职院校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台湾失业率逐渐呈上升趋势。2009年5月,台湾当局统计机构公布失业率达5.82%,失业人数从去年的41.2万人飙升至63.3万人,创下1978年调查以来的新高纪录,受失业波及人数也高达137.5万人,其中因关厂歇业而失业者的人数,累计增加22.3万人,其余则是因大量毕业生投入职场而致。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使台湾高校尤其是技职院校不得不更加重视其与产业技术需求的紧密契合。故为配合产业转型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确保技职教育培育的人才符合产业所需的技术人力标准,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技职院校已将鼓励与引导在校生技能检定与取得职业证照作为其重要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