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与概念的形成
2025年09月26日
二、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与概念的形成
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不如说是心理感觉上的相似性,心理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过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一个思维的“再创造”过程,并不完全忠实于它。首先,宇宙中各类事物在某一方面存着相似性的事实,是产生心理模糊及语言模糊的根本原因。没有客观事物的相似性,这二种现象根本不会发生。柳树叶的绿不同于海水的绿,海水的绿不同于金龟子的绿,但是这三种东西都具有“绿”的这一颜色性状,因而造成了“绿”这一模糊语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概念是反映现实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和独特的特征思想”。“概念的内涵展现在判断中,而判断总以词的形式,即以口头言语或书写言语,出声语言或无声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魏特海默(Max Wertheimer)很系统地叙述过知觉过程中的组合原则,他说:彼此紧密接近的刺激物比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有较大的组合倾向。接近可能是空间的,也可能是时间的,由于接近而组合的刺激物不必都是同一种感觉形式,因而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知觉从属于一个整体。即知觉为同一事件的组成部分。此外,“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不相似的刺激物有较大的组合倾向,相似意味着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等这样的一些物理属性上的类似。” 他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说明了语词产生的一个原因。哈里森(B.Harrison)是这样描述某一语词产生的:“当我们在几个物体中发现某一相似点时,我们就用同一名称来称呼它们,而不管呈现在它们之中的不同之处。”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事物却具有相同的某一名称(特征)的心理上原因。因此,客观事物的相似性是心理模糊及语言模糊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