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研究

对汉语本体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根本支撑和工作基础,要做到遵循汉语本体理论知识体系的规律,首先应关注和吸收在汉语字词、语法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词在汉语言大系统中具有形式、意义、结构、功能四大要素,其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快速生成的重要因素。

汉语双音节常用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的词义透明度指的是词义从其成分语素义推知的难易程度。厦门大学的董于雯对167个使用度在前500位的汉语双音节词进行了词义透明度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词义都有较高的透明度,词义和构词语素义之间都有较为明显的联系,为揭示汉语字词关系的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趋向动词”是汉语中的一种指示性主义范畴,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厦门大学的方环海教授对动词后搭配趋向动词“上/下” 的句式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句式动词本身的蕴含及针对“上、下”的使用存在一定选择限制,形成不对称状态,趋向动词的范畴化使得汉语的类型归属难以归入Talmy的语言类型,这应该是汉语发展的结果。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经常会遇到许多语言禁忌,委婉语也就应运而生。在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异常丰富。香港大学的劳保勤指出在使用“死亡” 委婉语时应注意的事项,如需避免过于深奥,妨碍交流。所以在运用委婉语回避死亡禁忌时,不仅要顾全修养,也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交的顺利进行,追求最佳的交际效果,达到传单的理想目的。另外,香港大学的余境熹和何超英也从德里达的解构常说及对现实中语言使用情形的观察,对“委婉语”的使用及回避“禁忌语”与发言者、接收者的身份有关等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指认“死亡禁忌语”与身份教养有关,除“死”“死亡” 等语言形式本身属于“语码”,所考虑的其实只包括了传意活动的起点、终点,即“发言者”“接收者”的部分,忽略了传意过程中的“语境”、“讯息”和“接触”因素,无视了这些分子可能对“语码”提供拥有无数无量可能性的接收框架,其结论因而也只可能是片面的。

日常生活用语跟现代汉语用词方面的差异,也是学习现代汉语者的一重障碍。香港大学的廖尹彤通过对京、港、澳、台四地使用“激”字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他还剖析香港粤语词汇的特点,提出词汇规范化问题,同时在应用及规范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原则方面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