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联授的途径

(二)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联授的途径

1.建立有效的学分互认标准

建立有效的学分互认标准,即为合作双方高校的学分学位互认与学位互授联授找到可以通兑的“货币”。目前各高校学分设置及质量标准还不规范,缺乏较为统一标准,即便在学校内部,学分与学分之间在学时和质量上也是不等值的。如果没有统一的学分互认标准,就难于在较大的范围内实施学分互认。当然这并不是说各高校的学分标准要整齐划一,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制定了“系统” 学分(即ESTC学分),系统地推行却不以牺牲民族性为代价,各国高校可以直接采用“系统”学分,也可以保留本校学分而实行“双轨制”。

2.建立相应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逐级建立国家专门机构负责的管理办法,由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课程学分指标体系的制定、验证、协调和实施。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是有着庞大的决策和服务网络系统作为支持。除了欧委会的直接参与规划与协调之外,该系统在许多国家的大学中设有“伊拉斯莫斯”办公室和众多顾问。“伊拉斯莫斯”(Erasmus Mundus)是欧盟著名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框架,旨在通过支持亚欧人员交流,促进双方高校间的多方面合作,以促进人才、知识及技能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我国要建立广泛的学分互认系统,除了各高校的努力外,也需要独立于各高校之外的政府部门的支持。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的功能是管理学分互认系统,既包含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也包括技术和服务层面,建立管理机构,制定运行规则。就高校层面而言,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学分互认系统,建构适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实现计算机化管理,更好与国际接轨。

3.发掘高校自身的特色,建立精品课程及其评价体系

高校各自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基础。各高校只有首先发掘出自身所蕴含的优质资源,才能搭建有利于课程和学生交流的区域的合作平台。

为此,必须全面考察和研究国内外重点或特色高校的课程和学分设置,找出学分互认的关键点,引进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构建国际化的课程结构,制定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在高校中试行推广。

4.引进国外高校的教学计划,并加以本土化改造

国外高校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模块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五个部分组成,开设的课程比较贴近学科前沿,任意选修课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这样便于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引进国外高校的教学计划,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根据我国经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与实际,加以本土化改造。

5.引入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内容

主要引进国外高校的课程大纲、课程描述、课件及原版教材。应该说,国外的课程大纲和原版教材大多较好体现国际先进的知识结构体系,其课程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呈现立体化趋势,且大多配以相关网站及电脑软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及互动交流。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时,也应考虑中国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删除一些基础课程中已在高中阶段完成的教学内容,而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案例与实践教学等内容。

6.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计划

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进修,而不是一般的高级访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班观摩一、二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并积极与外方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学习、吸收、借鉴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此外,为避免课程重复进修,优化师资配置,在教师的选派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英语能力、学科发展方向及学科梯队建设等因素。教师出国课程进修不仅有助于实现其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