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为世...

(四)由于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为世界了解中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正如国际知名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柯林·斯帕克斯所指出的,中国的海外传播很多时候目标受众不清晰,传播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同谁讲、在讲给谁听,定位上的这种模糊性让海外传播实效大打折扣。

当前,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我形象与世界迫切要了解中国之间仍存在着矛盾,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身感知的形象与其他国家认知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西方国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中国与中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对外宣传自己似乎成为一个难点与矛盾之处。究其原因,其中就有我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规律,对如何从国际受众方的角度看待、感受、理解问题,对如何建立在话语双方对于彼此意图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对话模式,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都还研究得很不够。

从传播学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自己眼中之我和他人眼中之我两种。前者因为自身所处的位置、情境而难以全面、客观地认清全貌,后者却因为突破了己位的囿限而能够看到自身难以发现、看清的东西。因而,一国国家形象的确立,即国家形象要真正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就必须以他人眼中之我观照自身,参与到同他国发生的文明交流之中;另一方面,在双方对话交流中,自我一方应建构合适的对话方式,使之能具有面向他者之预期反应的定向性。因而在传播过程中,不能误以为“自我”能懂的,“他者”也能懂,“自我”喜欢的,“他者”也喜欢,应关注传播的对象的特点、传播的内容,顾及预期的反应。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外国人对华认知的实证研究,了解他们是怎样认识中国的;另一方面应以外国人的思维和话语方式来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走出去”亟待解决能力建设问题,我们应更多地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国际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规则,培育独立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之外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机制体制。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如何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如何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阐述和传播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现状与需求的分析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环境与社会、教育、法律制度的研究,探索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接入口,寻找更具针对性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的语言文化推广机制和模式,从而使汉语和中华文化资源的内容和载体更加切合不同国家、不同层次受众者各种各样的实际需要。

文化传播力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直接体现,日益成为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相对独立因素。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模式、途径、特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新的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广播、影视、电信、新闻、出版、教育走向融合,也使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应顺应这一潮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