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初步建立适合需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调查建立指标体系,并为现有体系提供一个附加因素,使得这些质量指标体系是可观测的。建立起来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能通过因特网操作;第二,为合作院校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之能够维持并发展合作项目及服务;第三,为质量保障提供统一的控制程序与操作方式;第四,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第五,质量指标体系是可观测的;第六,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保障体系可进一步分为信息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评估系统和服务系统,见图1。

图1 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分解图

1.教育质量控制系统

(1)质量控制系统的宗旨和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广泛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与学科相关的并用外语教学的项目,并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于文化、民族平等、语言多元化、性别平等的教育合作。质量体系的具体目标有:第一,必须实现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调查建立起来的质量保障体系所要求的目标和价值;第二,追求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及服务并展示出来,使它们能够吸引年轻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第三,获得该种学位的学生显示出比获得一般学校普通学位的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第四,项目得到国际认可并通过国际审核。

(2)质量控制系统的实施过程

首先,每个合作学校形成各自的竞争领域;接着形成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联盟的二级竞争力;然后形成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的课程体系;最后是项目的合作实施并授予联合培养文凭。质量管理的执行要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涉及到整个工作系统的各个方面,需要每一层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参与。具体的行动步骤包括:确定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学校目前质量保障状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其他项目干系人的反馈;质量体系对质量目标、策略及需求的反映;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计划;质量文档记录;质量体系信息的有效反馈;内部质量审核;外部质量审核。

(3)质量控制系统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结构中应包括合作制定必修课、母校的必修课、合作学校的选修课、面向所有学生,由双方专家共同教授的特殊课程、在合作院校的跨境实习、与公司进行合作,这些公司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监管的。在授课时能够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比如面对面教学、远程教学、研究会学习、项目计划交流等。

(4)质量控制系统的学生期望

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技能与竞争力方面,学生期望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的视野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国际化能够促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国际环境中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决策力;能够在一个跨学科、国际性的团队环境中工作;欣赏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理解社会并具有道德责任感;注重质量。在服务方面,他们希望获得安排有序、有成效的并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多种教学方式;良好的支持服务,比如远程网络、图书馆、语言等;有组织的引导与指导;能够提供反馈并能参与到教学发展中。除此之外,他们还希望可以学习到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获得国内学位或者双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位,而且这个学位可以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或是获得进一步深造提供帮助;同时能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搭建起自己的国际关系网络。

2.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1)教育过程及教学资源的监测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理论基础扎实、高水平的教学专业团队。教师必须有娴熟的语言技能;应该让教师有机会参与针对教学法、语言表达、学科方面的专门训练;教师能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远程教育、团队协作、小组指导等;必须制定详细的个人学习计划;学校生师比应维持在20—25∶1之间。

(2)对合作机构进行监测

首先是对项目学习成果的监测,这通常是没有明确的、清晰的标准。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其成绩的考核很难有统一标准。其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当前多数院校对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管理多停留在末端检验,教学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和真正使用,一般没有得到国内或国际机构的审核和认证。为此,监督机构应对合作办学进行日常监督。办学机构应当定期将办学类型和层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招生规模等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增加办学公开透明度;颁发的外国教育机构的学历、学位证书,应当与其所属国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相同,并在该国得到承认,保证受教育者得到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的教育。(梁燕,2006)

3.教育质量服务系统

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工作体系从以管理和约束为主逐步向以服务和引导为主转变。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保障,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宿舍,提供有特定语言解说的医疗保健服务、图书馆服务和课程资料网络图书馆查询服务系统。对教师也一样,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努力创造促进教师学术成长的有利条件。在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成长沃土。

4.教育质量评估系统

可结合采用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学校内部评估及国家的评估,依据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的办学年限及培养周期进行定期评估,采用单位自评与实地考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评估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进行,每学年应不定期听课并按时交送评估结果。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各项指标进行事中控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

5.教育质量信息系统

充分开发、建设和利用信息网络是十分重要的。遍布世界各地的我国留学生团体、我国驻外使领馆、国际互联网上有关各国教育基本状态的数据信息,以及国际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权威评估报告等实际上都能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信息源头。定期发布我国产业发展、专业发展、地域分布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人才规格、数量的需求信息等,结合国外教育的特色和优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接触以及引进等,这些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鄢晓,2014)

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学校都是定期从用人单位或其他项目干系人身上收集反馈信息。这样由于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国内一些高校在与外方合作者洽谈时缺乏了解,常常被一些错误抑或过时信息蒙蔽,从而导致引进非优质的教育资源。

即使有开发部分反馈系统,也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效运作的反馈平台,通常并没有面向学生开放的,学生反馈系统并不总是有条不紊地运作收集反馈信息,而学生的声音却往往是最为真实可靠的。为此,应建立完整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搜集来自学生、教师、管理者、用人单位、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后反馈给质量决策系统、质量执行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有的信息可以对校内外公开发布。学生和教师还可以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行政及发展部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