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模糊语言研究

二、早期的模糊语言研究

词语模糊问题对于语言的模糊性,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一则经典悖论falakros(the bald man)“秃顶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定义为秃顶。多少头发可称之为秃顶?悖论中Falakros提问:“你可以把只有1根头发的叫秃头吗?”回答“能”;“你可以把只有2根头发的叫秃头吗?”回答:“能”;“你可以把只有3根头发的叫秃头吗?”回答:“也能”,但是你不会把有一万根头发的人叫秃头。你从哪里区分他们?一根头对比一万根头发,秃头的定义就产生了模糊,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模糊问题的思考。

1902年,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一种判断产生模糊的原因与其内在不确定状态有关,这些不确定状态依说话者判断归入相应不同类别。语言外指世界,模糊在语言与世界相互映过程中产生”。大致的意思是说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说话者不能很好地给某些状态进行分类,那么此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发表了著名的《论模糊性》,对词语模糊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世界既不是模糊也不是准确,他认为只有语言才存在模糊与精确问题,但是语言有模糊性出现时,那一定在表达与被表达物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这标志着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1937年,麦克斯·布莱克(Max Black)区分了ambiguity(含糊)和generality(概括)和vagueness(模糊)三种现象:含糊指语言与其代表的意项中存在着一对多关系;概括指同一语音形式内有一组可选择的意义系列;模糊与上述两类不同,它是语言外延交界的特征,与语言本身无关。无论人们如何想准确观察或测量它,模糊性总是存在。即“一个模糊的语词,就是一个没有严格地划出应用范围的普遍语词”。模糊的语词总是有某种交界的区域状态的,这些“交界现象说明了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

1941年,Mosier让一组人对评估性形容词和状语进行评分。比如,非常不满意、非常好、非常、极其等词。其评估的结果使他认为一个词义必须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①词语在连续统一体中的内在意义;②词语受说话人因素制约下意义;③词语受语境影响意义。由此他提出了公式:M=x+i+c,来表示组成词义的三大成分。词义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1952年,奥斯古德(Osgood)用义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分析了多对反义意义,如:clean-dirty,fast-slow和serious-humorous,证明有三种因素在起作用。即奥斯古德所谓的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中的三个主要维度:评价(evaluation):泛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予以评定的历程,如好的—坏的、高雅的—低俗的;力量(potency):指将来有机会学习或接受训练时可能达到的程度,如强的—弱的、坚硬的—柔软的;行动(activity):个体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性,如积极的—消极的、活泼的—呆板的。它们之间距离可以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来说明。

1955年,Jones and Thurston分析了多组数据认为:首先每一个模糊词在一维意义延续体内具有自身的序值,其次,在基本词前加入程度词可以引起意义从中性往极端方向发展;比如,“很、最、太、更、挺、好、多、愈、颇、够、还、特、多么、非常、十分、特别、绝对、相当、不太、稍微、比较”等修饰名词的程度副词。最后,副词的加入改变了原有词在连续体中的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用于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试以“就”为例。“我一会儿就去。”“就”表示事情短期内即将发生,表时间;相对于“我一会儿去” 更突出主体去的意愿,改变原有词在连续体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