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际为目的的行为

(三)以交际为目的的行为

首先,交际过程就是双方认知语境信息或假设的趋同过程,这一趋同过程设计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顺就、取舍等动态心理过程。语言的模糊性使得话语有可能随着听话人的假设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秩序保持:anti entropy flow。因此语言的模糊性受交际场景制约。交际双方要想保持会话的顺畅进行,必须根据交际目的不断调整对话语的理解。

其次,不同的语境语言传递的意义是不同的。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语用推理的基础,也是交际的一个要素。语言具有模糊性,意味着语境的适应性强。比如,你完成功课了吗?语境一:是一名同学不会做作业,向同桌求助(则例句表示请求帮助);语境二:老师在检查学习作业(则例句是在质问);语境三:两人一起相约吃饭(则例句是催促对话赶快行动)。

再则,人类的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因为谈话双方处于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在交流中总是有选择地传递信息,甚至是传递不对称的信息,以达到交流目的,即所谓的角色理论。这也使得语言的模糊性有了存在的空间。

另外,当人们话语所指向的对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发话人对其没有达到精确认识和掌握时,适当使用表示认知情态,范围和程度变动的模糊性语言能更加客观的表达发话人的观点,即随机应变地处理含糊和精确两极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学习者常常因搞不清语言的文化背景而感到意思模糊不清。例如,“光棍”一词俗称没有老婆的男人。如果你不了解中国文化,就有可能参照字母的解释理解为光秃秃的棍子。由此可见,离开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语言的真正蕴涵,而忽视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前景或者背景,应该依据实际使用需要为转移。

为了避免语言的模糊性,在要修饰的事物前加上副词、形容词、动词甚至句子等,或者运用行为科学与数据分析,辅助以研究人类各种行为,认知、心理语言、语用、话语分析、社会学、语言教学、语义学、修辞学、符号学、推理、幽默研究、心理疗法、文学、句法学、语音学、语言文化学等。在加上数据分析技术:数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语音识别、图示识别、天气预报、股票预测)、统计分析、遗传算法、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例如,既可以说某某人是“青年”,又可以说他25岁了,更精确些,还可以说他“在世25年8个月2天9小时15分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满足了。又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颜色有三要素——光波波长、饱和度、明亮度,这就可以用一些数据对颜色作定量分析,如波长510毫微米是“绿”的核心;波长575毫微米是“黄”的核心。人的视力可以相当精细地分辨好些颜色,并且可以大体精确地表达任何一种颜色。然而,这种精确的表达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人们习惯思考的是“红、黄、蓝、绿……” 或者再加上“桃红、杏黄、天蓝、墨绿……”,习惯运用的也是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