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许滇.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6):7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46.

[3]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学林出版社,1990:25-29.

[4]康熙字典[M].同文书局原版,利大出版社,879.

[5]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19.

[6]康殷.古文字形发微[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88.

[7]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9-81.

[8]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

[9][日]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03:175.

[10]陈炜湛.古文字趣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7.

[11]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13.

[12]马采.中国美学思想漫话[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2.

[13]李欣复.审美动力学与艺术思维学[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6.

[14]别林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C]//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79.

[15]《山海经·大荒东经》。

[16]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

[17]陈连开:中华民族与炎黄子孙异同辨[N].光明日报·史学,1990-1-31.

[18]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M].1936.

[19]《大戴记·五帝德》

[20]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M].

[2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22]陈连开.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J].北方民族,1983(1).

[23]董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M]//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4]马尔塞拉等.跨文化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74.

[25]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81.

[26]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82,83.

[2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十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册,1982:5.

[28]于省吾.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M]//香港中文大学.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

[29]佟柱匠.从考古学物质文化上观察中华民族合的痕迹[J].会科学战线,1985(2).

[30]周谷城.中国通史(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

[31]郭沫若.古代文乡之辩证发展[J].考古学报,1972(3).

[32]浙江省文物管理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发掘告[J].考古学报,1978(1).

[33]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3.

[3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14测定报告[四]及桂林甄皮岩遗址的试掘[J].考古,1977(3).

[36]亚洲周刊[J].1993-05-23:28.

[37]郭沫若.中国史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一册:201.

[38]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2.

[39]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M].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5:12.

[40]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4.

[42]王均.说文习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38.

[4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44]陈隔辉等.珍贵动物扬子鳄[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45]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第三卷)[M].1916:32.

[46]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独著,本文曾载于《江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八卷第三期,第3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