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引言

借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二重性。重视借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汉语发展的历程、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探究汉族发展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状况。现代汉语中关于借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局限于纯粹的语言学范围考察借词,如高名凯、刘正埮(1958)主编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等;二是将语言与社会一文化史的互动综合起来考察借词,如冯天瑜(2004)主编的《新语探源——中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史有为(1991)《外来词: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崔崟、丁文博(2013)主演的《日源外来词探源》等。另外,史有为(1991)把外来词研究分为考源流、察交流、度资格、名层次、审构成、聚众词、计数频、辨用途、定规范、测未来等十个方面。除此之外,学术界对汉语“借词”的界定、分类、特征、成因观点多样,可是极少涉及从跨学科的角度考察借词的演变研究。郑通涛(1985)在《语言生态学初探》中从系统论角度来描绘语言系统,用以说明语言中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详述了“五原则一区域”,即整体性原则,相互关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区域。这一理论对借词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冯广艺(2013)阐述了语言接触对语言产生影响导致语言变化,并分别详细论述了形成语言兼用、促使语言转用、激活语言保持、发生语言混合、造成语言濒危、导致语言消亡、优化语言功能、谐和语言关系等语言变化现象。虽讲述了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现象,但没有讲述关于语言中词汇的变化现象。有的借词成分已经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里,并且不同程度地稳固下来,可算作汉语词汇系统的借词,而有的只是在特定的场合里临时借用,只是昙花一现,汉语中的借词是如何演变的。学术界对汉语“借词”的特征、成因观点多样,主要集中于“借词”的汉化或语法化等方面,极少有涉及对汉语借词演变的研究。鉴于此现状,本文选择了日语借词作为讨论对象,采用语言生态学的接触观点及方法来探讨汉语日语借词的演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