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了大学的竞争力
对中方高校来说,在与国外高校实现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联授的过程中,也是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的过程,进而促使我们依据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参照国际化标准,调整现有的教学、管理与科研体制,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理念可以进一步细化成以下几点:
1.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跨境高等教育会对培养目标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对教育过程也会造成压力,对原来的评估制度也造成压力,最后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教学方式。比如说教学手段要适合国外的要求,就必须改变评估手段,要改变评估方法。所以对教学老师,对管理者来说,包括办公人员各个层次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这些过程就必须经过。
2.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合作境外教育项目会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毕业生有这么几个感觉,一来增进国际理解,学习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说在跨文化的适应里,提高自信心,还有很强的外语能力,提高了他的就业率。
3.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可以感受到国外大学氛围,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教学大纲设置的计划和内容要进行修改。对教学机构的调整,比如说人员的分配、人员的重新定位、人员职责的分工等等都会重新修订。比如说你要重新配置人员岗位职责以适应来自外面审查,内部审查的机制。
4.对教材编写的影响
跨境高等教育项目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美国06年开始做的一个项目,整套教材全部都要重新编写。还有双语课程的开设就变成必须了,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很多的困难,比如说经费上的问题、学生的认识问题。用双语课程他可能考70分,但是如果用中文授课的话他可以考90分,所以学生并不喜欢境外的双语课程。类似很具体的问题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设。
5.对人才引进的影响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成完善配套的设施来引进人才。比如说从国外回来的很多华人教授、教师,除了少数千人计划外,目前在国内都不能享受退休公积金、医保,有的地方连劳保都没有,有不少人进来后又走掉了,教育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各部门的国际化水平。目前我们国内的政策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6.对评估制度的影响
引进教学管理和考核间的评价体系,比如说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质量管理系统,还有学生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有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定期评估等等都会对大学的教学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内部的评估包括学分认可的程序、课程设置的修改、游学课程的安排、教师的培训、考试质量保证系统的设立等有非常多的细节要求,会影响到国内现行的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
7.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外面的合作方会有采用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注重集体学习,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做报告,面授于自主研究相结合的讨论,有很多答案是在课程中并不提供。学生必须通过独立的实践去发现答案,探究式的学习。再有本地网络课堂跟国外网络课堂的联接,学生可以参与国外的网络教学,跟国外的学生采取视频交流、上课,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这是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还有通过网络的双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合作办学之后学生可以进入国外的图书馆,使用它的数字媒体等等。可以形成有关的学习互动设计,利用BBS、QQ、MSN等交流工具,把中外学生的交流沟通起来。这些实践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跨境高等教育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想这不仅是厦门大学也是很多国内高校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国内缺乏高素质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负责人
相当多的跨境高等教育项目的负责人,还不具备与合作方进行平等交流的能力。我们做了很多项目,但并不是所有项目负责人都有能力跟外方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
(二)缺乏足够信息的沟通下几个方面:
因为缺乏高素质的项目负责人,所以在与国外合作方的合作过程中,不能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信息,外方院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都是我们给人家的多,我们拿人家的少。这造成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缺乏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外教育合作的层次尚需提高,交流领域尚需进一步拓宽。
(三)缺乏项目管理人才
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有待加强,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项目的数量与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还有很大差距,这造成能够管理合作双方的全面管理人才的缺乏。
(四)缺乏系统性合作课程
课程合作经常会出现断层。国内院校与国外高水平一流大学合作项目还不多,未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尤其是缺乏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品牌合作项目。需加大力度引进和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设立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五)缺乏学分转换的依据与标准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了解还不够,尤其要加强解决跨境高等教育中所面临的学分互换、学位互授联授等某些瓶颈问题,还比如师生交流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国际教师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认定的标准等。
(六)缺乏硬件和技术的支持
教育技术的支撑还不够,刚才讲网络教学、辅导、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不是所有的跨境高等教育项目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都提出了要建设成特色、高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但往往淡化了必须要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知名大学”的定位是“国际”,“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是“世界”,而“特色”“高水平” 是与世界诸多大学相比较才能显现。对照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2009)提出的“精英集中、资源充足、管理优秀”的一流大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要从全球视角出发认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从全球化视野来思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舞台上选择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在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上确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各高校实际的宏伟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