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与语言研究的结合

(七)ERP与语言研究的结合

1.普通话三声变调:能产性及在线编码

香港中文大学张偲偲博士的主题报告是“普通话三声变调:能产性及在线编码”,主要从普通话三声变调(Tone 3→Tone 2/__Tone 3)的能产性和在线编码两个方面进行了着重介绍。

该报告指出三声变调在假音节中是完全具有能产性。由于语音的实现会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假音节中,有的发音人不完全贯彻三声变调。此外,普通话听者试图把真词“解码”成第三声(即使该真词的声调是第二声),而把大部分的假音节听辨成第二声(很少把假音节“解码”成第三声)。通过这一差异揭示出了三声变调的“解码”更多使用的是词汇机制,即通过提取记忆中储存的真词的变调形式。另外,关于在线编码,经研究发现默念带三声变调的词激发P2的幅度值更大(听觉词起始后230—320毫秒)。因此,该研究指出三声变调在编码时需要更费劲的语音加工。

2.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ERP研究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等主题报告是“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ERP研究”。该报告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对现代汉语中“V双+N单”(2+1)这一具有歧义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汉语的句法与语义关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其中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名词构成的“V双+N单”组合正是一种特殊现象。该种同形异构体往往包括动宾和定中两种结构,并具有定中结构的优势。对该结构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很受汉语语言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该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存有诸多理论上的争议。该报告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这一成熟的认知科学技术,通过匹配与不匹配的判断任务,分析研究汉语“V双+N单” 结构的认知加工情况,进而探讨了与该结构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该报告通过“双+N单”结构定中、动宾结构的分析,认为虽然动词和名词构成的定中结构作为合成复合词,在结构关系上比较紧密,一头连着词,一头连着短语,但是与短语结构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由此可见,“动-名”结构中也存在着语言的连续性现象。大脑对具有潜在歧义结构的加工不是一次由某一局部皮层完成的,而是反复多次由不同的皮层活动完成的。

认知研究结果显示,定中“V双+N单”组合中动词和名词之间结构意义联系紧密,整合度高,与“V双+N单”动宾结构的差异明显,且整个结构意义已经非常凝固,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隐性句法语义属性也影响该结构的实时理解加工。

3.词类效应来源于具体性效应?一项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语义加工的实验

南开大学夏全胜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彭刚教授的主题报告是“词类效应来源于具体性效应?一项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语义加工的实验”。该研究揭示“人脑是如何表征名词和动词的”,也是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语言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名词语境下,汉语单音节名词、动词和双音节名词、动词加工的ERP研究,深入探讨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脑神经加工机制。

该报告对以往印欧语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名词和动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语义差异、形态差异、语法差异等。同时也回顾了汉语研究,他们认为名词和动词的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语义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类效应究竟源于哪种语义概念特征的问题。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了研究目的是考察词类效应究竟来自于具体性的差异,还是来自于事物和动作的差异。

该报告以汉语单音节事物名词和单音节动作动词为实验材料,匹配名词和动词的具体性、可想象度等变量。结果表明,在语义加工任务中,名词的N400与动词的存在显著差异。N400可以体现词汇表征和语义记忆。在匹配具体性、可想象度后,名词和动词仍在N400上发现差异,说明名词和动词的差异不来源于具体性或可想象度,词类效应独立于具体性或可想象度效应。最后,指出了此实验结果是支持以往研究中的发现“词类效应独立于具体性或可想象度效应”。由于该报告是选择事物名词和动作动词作为实验材料,词类效应很可能来自于事物和动作的差异。但同时也表明语义复杂度等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词汇效应,词类效应的本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与会学者中张偲偲、方环海、夏全胜等选择用ERP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汉语认知加工。由于语言加工的过程是连续的、复杂的、且具有多个分析层次的过程。因此,采用具有精确的时间分辨率和多维探测指标的ERP技术,对语言进行连续的测量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分析也有不同的敏感指标。总之,ERP与语言研究的结合会为汉语等诸多语言的认知研究,呈现出更丰富、更直观的证据,也将有更深远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