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戎诸族与中原诸族的融合——东迁之史实
黄河上游今甘肃一带地区,在史前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并可理解为羌戎诸族的物质文化遗迹。费孝通曾指出,黄河上游的羌戎族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中,通过供给的关系,成为汉族以及其他许多少数民族的族源。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阳光辐射、气温、雨量土壤以及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来看,黄河上游地区存在着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黄河上游是古代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接壤、彼此摩擦、对峙、拉锯式冲突的重要地带。从语源学上说,羌、姜皆从羊得声,也必定缘源于牧羊民族或与牧羊有关的狩猎生活方式。从史书的片言只语的零碎记载中可得知与美同源的这一民族的踪迹。相传炎帝、共工包括蚩尤皆姜姓。姜人在周代与周人联姻,周有始祖曰姜源。武王伐商,姜人辅之。垂钓于渭河之上的吕尚被尊为姜太公,据说也是一脉相承的。又传说中的精卫东往填海的神话在意识上可折射出羌人东移的影子。精卫为姜姓炎帝的女儿。战国时期的吕姓、申姓及许姓,以及以西申、北齐建国的都是姜姓后代。《诗·商颂》也证实:“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经》中的《绵》是周人陈述他们祖先古公亶率领部族迁住的史诗。此外《史记·六国年表》《吴越春秋》《帝王本记》都有大禹来源于西羌的说法。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如果大禹是羌人祖先,那么整个中国民族的上古史就需要改写了。羌的东迁及扩散或许造成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情形,羌有关分支的名称层出不穷,其分类及归类或许是一个史学家及人类学家最为头痛的问题。因为羌族的称号几乎到处可见。并且其分布扩散于整个大中国大地。秦汉以后,见之于史书者有析支羌、白马羌、牦牛羌、广汉羌、先零羌、烧学羌、邓至羌等。或以图腾为号的羌又可分为,黄羊、参狼、牦牛、黄羝等。时至今日,中国西南一带仍有羌族的生存。据说,羌的分类可达一百五十种,西起今日西藏,南到今云贵高原“河湟江岷间”,都有羌人的足迹。其源始及迁移过程至今仍然未达成一种共同的看法。
这个源于黄河上游的羌族,就是以羊大为美的民族。羊在这个民族中是至关紧要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因为只有以羊为最熟悉的民族,才有可能产生其对该种动物所独有的理解方式,《后汉书·西羌传》曾描绘羌人以畜牧为主,并且带以动物之名为号,这可见是这些部落原始图腾意识的残余,羊大为美且甘之说,实际上代表了这个以羊为主食,以羊为生并且以羊为代号的羌民族原始审美概念,其传播过程与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一样,通过供给关系,不仅带给了中原民族食物与风俗,同时也带进了他们的语言及文字信念。因为语言形式“不管是词素还是更大的结构,都不像行李标签一样拴在独特的几大块语言范围内;相反,它是言语的应用,是在一定的社会语言的前后关系——它标出了一种文化认识地图上的范畴疆界中——对一种主要陈述的选择”。美从羊大且甘这一判断陈述不仅代表了古代民族的社会关系,也代表了文化意义上的地理疆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