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

六、构建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

中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在加强跨境教育监管,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广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与实际,加以本土化改造,从而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有各高校自己长期形成的传统与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更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现实要求。

教育的国际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需求,决定了构建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我们要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一方面要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能“夜郎自大”,拒绝接受外来的先进教育理念、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菲薄”,丢掉原有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全盘接受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因而,构建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就是既要打开大门,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教育中一切对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益的经验和资源,同时又融入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求的中国教育特色,打造既有国际视野与标准,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既是借鉴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是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必然会带动、加强和深化中国与各国之间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借鉴、相互理解与相互融通,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实现“文化的对话”,为中国教育走出国门和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契机。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一切优秀文化均来自兼容并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必然会带动、加强和深化中国与各国之间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借鉴、相互理解与相互融通,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实现“文化的对话”,为中国教育走出国门和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契机。

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中,建立双方认可的相应的课程及评价体系和规范标准。这一过程,既是我们对合作方的办学理念、教学资源乃至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也是不同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这对我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无疑会起很好的推动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涵盖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必然会涉及到以下相关的问题:①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探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而融合为双方的共同认可的相应标准,最终确定中外双方合作的各项条款。对中方高校来说,这一过程也是对国外合作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的过程,进而促使我们依据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参照国际化标准,调整现有的教学、管理与科研体制,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目前我们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还很不够;②中外教育合作的层次尚需提高,交流领域尚需进一步拓宽;③尚需加大力度引进和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④与国外高水平一流大学合作项目还不多,未建立起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尤其是缺乏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品牌合作项目;⑤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深入研究。

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知名大学”的定位是“国际”,“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是“世界”,而“特色”“高水平”是与世界诸多大学相比较才能显现。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要从全球视角出发认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从全球化视野来思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舞台上选择自己的角色和位子,在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上确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各高校实际的宏伟愿景。

我们相信,在全球化浪潮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