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

1.新加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的产生

196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职业与技术教育报告》,认为教育的学术性浓厚,无法适应广泛的社会产业化计划的需要,于是提出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教育体系,将单一的学术性中学制度改革为多类型的中等教育制度,除普通教育外设立职业中学、商业中学、职业中专和技术中学以及高等技术训练机构,形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体制。职业教育学校主要对成年人和离校青年提供职业训练。对于各级普通教育的毕业生,也相应设立了各种训练机构进行职前培训。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工艺与职业训练局推出一系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包括“行业工艺证书(ITC)”“商务学习证书(CBS)”“国家工艺证书(ITC)”“国家护理证书(NCN)”“办公室技能证书(COS)”等。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技能并给予劳动力再训练的机会。

2.发展阶段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加坡政府将赶超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为达到这个目标,新加坡一方面继续引进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方面的外资;另一方面为维持经济增长,鼓励国内企业投资亚非地区。政府确定要保持13个产业部门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采取措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关键意义。

1983年,新加坡推行了技能培训基础教育(BEST)计划,旨在使成年人接受英语和数学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达到初等教育水平,并能够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和训练。

在此基础上1986年政府又提出了单元技能培训(MOST)计划,面向在职劳动者提供提高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白天、晚上或者周末接受培训,有充分的灵活性。培训课程完成后,可获得第二级和第三级国家技术证书(NTC)、能力水平证书(C0C)。国家技术证书的每门课程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学时为八个月。能力水平证书课程与前者不同的是,它包括的两个单元都很短,而且彼此独立,主要是某种就业技能的训练。1987年,中等教育工人培养计划(WISE)也开始运行,培训结束后可以达到普通教育证书水平。这些训练计划的施行,为新加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1992年,新加坡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更名为工艺教育学院(ITE),隶属于教育部,负责技能标准和资格认定,由一个包括政府、工会和产业三方代表的委员会领导,其使命就是通过技术教育和训练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经济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BEST和MOST计划随着参加人数的减少逐渐销声匿迹,培训重点转向在职学习。

1998年,为了加强劳资政三方的合作,成立了“人力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全国人力资源的发展框架,使劳动者把提高技能和再培训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途径。企业采取措施继续鼓励和奖励接受技能提高培训的员工,政府则加大投入并加强协调工作。

2001年,由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开发的“新加坡国家技能鉴定系统(National Skills Recognized System,NSRS)”正式运行。目标到2005年4月,在15个行业中制定1000项技能标准,并评估30万工人(大约当地劳动力的1/5)。实际上,NSRS在69个行业制定708项行业标准,并对近40万人次的工人进行了评估。从2005年“新加坡技能资格(WSQ)”系统开始运作以来,相当一部分的NSRS的行业鉴定都升级到WSQ框架,NSRS不再增加新的行业标准,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被WSQ所取代。

2002年6月开始,工艺教育学院将其原有的六大证书转换成为3个级别,形成新的ITE证书系统。

(1)国家技工资格证书(National ITE Certificate,Nitec)代替原有国家工艺二级证书,国家护理证书及办公技能证书。

(2)国家高级技工资格证书(Higher Nitec)代替原有的行业工艺证书、商务学习证书;

(3)国家特级技工资格证书(Master Nitec)替代原有国家工艺一级证书。

此外,还增加了机械工艺技术工程文凭(Technical Engineering Diploma in Machine Technology,TED)。机械工艺技术工程文凭面对精细工程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机械工艺技术工程文凭是获得相关的国家技工证书、国家高级技工证书的ITE毕业生的一个新的上升途径。

2003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成立劳动力发展局(简称劳发局),作为劳动力发展的专署部门。劳发局结合了劳动力发展的主要元素(如技能发展、工作再设计、职业配对以及人力策划等)并统一管理和创造更大的绩效。劳发局协调技能形成的主要过程,如职业技能标准的研发、培训资助、资格认证、培训机构的鉴定与能力发展、培训质量保证等。此外,劳发局扮演的角色和专注的培训对象有别于“职前教育机构”(如工艺学院、理工学院或大学),后者专注于培育还未踏入职场的劳动力。劳发局是新策略的象征,培育高技能劳动力并召集富有所需才能的人士来执行劳动力发展的新使命。

2004年11月劳发局开始推行“新加坡受雇能力技能系统”,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31日为试行期。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有超过1万4千人从这个项目中受益。ESS现在已经被超过25家培训机构和290家公司所认可,可以用来代替现在作为入职和参加培训项目门槛的正式的学术资格,如“N” 和“O”级别。

2005年启用“新加坡技能认证系统(WSQ)”,并首先开启WSQ构架下的三个行业的认证:零售、金融和培训。

2006年又有五个行业加入其中,分别是食品与饮料、景观、质量工程(Precision Engineering)、优质服务(Service Excellence)与旅游业。劳发局设立第一个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CET center)——新加坡零售学习学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retail study),同时设立城市绿化与生态中心。

2007年又增加10个行业的技能认证,分别为航空、通信与社会服务、花卉、一般生产、护理支持、信息通讯技术、水下作业安全与健康、过程生产、安保与工作环境安全与健康,并建立了17个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同年公务员系统也承认ESS证书为其招聘的基本条件。

2007年,劳发局指定英国国家学术及专业资历认可资讯机构(UK NARIC),这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负责提供职业、学术与专业技能的建议与专家意见的国际机构,来保证“工作场所语言与计算能力技能资格”能够符合国家与国际的标准。

2008新加坡总理宣布实行CET Masterplan。设立“工作环境安全与健康专业技能认证”。从2005到2008年,共有1万6000人通过培训在零售、安保、旅游、物流、运输与制造等行业成功找到工作。有7万4千余名工人参加WSQ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