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考察,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令人向往的。

(一)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考察,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令人向往的。

翻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早在汉代张骞便曾出使西域,开辟了与西域36国的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鉴真东渡传法,玄奘西行取经,唐代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使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盛唐时期的中国当之无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明代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却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促进了中华文化大力向前发展,也为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历史借鉴。

21世纪的时代主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毫无例外地是现代化。但是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难于克服的弊病和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正面临着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以及精神荒芜等问题。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迷误之后,理性的烛照终于使现代人发现,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它还要有精神文化的相应建构。因此,西方学者在展望和设计“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往往会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中去寻找警策和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因为中华文化的许多精华,如“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人文精神,“修身养性,重德贵和” 的道德精神,“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共生理念,无疑能为当今构建和谐世界和全球治理提供诸多的理性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属于本民族的,同时也应当通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打开大门和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

当今中国和中华文化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整获得了文化传播的对外表达的方式。一方面,这当然是由于“西方中心主义”依然主导着通行的概念和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也未必都能很好地与世界达成有效的沟通,我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规律和策略还研究不够。

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世界上仍然有种种不同的声音。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曾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他认为,“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与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诈的。法国汉学家雷米·马诸又也曾说过,“为何我们听不见中国?为何我们看不见中国?即使当它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的也常常不是它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侧影。”。他认为,“只有对中国情况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西方人,才会对东方中国带有习惯性的偏见或误解。西方人唯有对中国有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了解,才会使西方与中国之间出现一种新的关系,才会使西方人充分认识中国的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可摆脱主观想像的束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它犹如盛开的鲜艳的牡丹。”

传播媒介对一国国家形象的片面性乃至否定性的再现,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它们基于部分事实以歪曲和常常不真实的内容为前提,因此它为与进行交流的人刻画了不准确的图像”。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国外尤其是西方民众通过接触当地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有关中国的报道而形成的中国认知并不全面和客观,对中国的了解不仅非常肤浅甚至十分滞后,许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的印象。

如何才能在海外树立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如何才能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将中华文化的各构成要素,与古老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构建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与亲和力的当代中国新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世界传播所面临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