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性借用演变
趋同性借用演变表明某些事物是独一无二的,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一旦语言发生接触,就会使人们在表达上产生趋同的现象,采用最简洁易懂的词语(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的拉丁字母、希腊字母等西文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与符号、数字混合构成的字母词)代指同一事物。借词的动态发展体现了语言的趋同借用演变,比如例句(1)(2)一些品牌的专有名词的使用。
(1)一盘60分钟的SONY或者TDK,可以复制20来首歌,歌名都抄好了,有的还帮你复印原版卡带的封面和歌词。[《不一样的凤飞飞(追忆年代)》引自《国际金融报》2012-02-24]
(2)吉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GEELY”现在只是作为中国公司“吉利”的英文翻译,但是吉利希望未来“GEELY”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名称,就像“GM”(通用)、“TOYOTA”(丰田)一样。(《吉利未来主推英文标识“GEELY”》引自《国际金融报》2011-07-21)
虽然各品牌性的词语都有符合汉语认知习惯的专有译名,但是在某些场合下还是要使用原品牌的标记符号。这主要因为借用来的词语,其形式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信息传递效果。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与世界各国相接轨,实施高效率“对话”,因此“SONY”(索尼)、“TOYOTA”(本田)等英文字母词在使用上呈现出趋同的现象。
由上述六种基本借用演变可知,“榻榻米”“甜不辣”“欧巴桑”“卡哇伊” 等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这类词的生命力较为有限,属于“昙花一现”性质的词汇。与“卡哇伊”之类“短命” 的借用词相比,“SONY”“TOYOTA”等专有名词则属于“长命”的借用词。具有相对“短命”和“长命”性质的两类借用词,也充分体现了借词系统的开放性借用演变和经济型借用演变。从“长命词”与“短命词”的对比可以看到,词汇系统的生态性正是人们日常生态的如实写照。生态系统内的每一种借用演变都在语言层面有所反应。可见生态系统与语言系统都不是自给自足的运动系统,彼此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我们理解为语言层面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具象反应。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来看,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具有自身的生态运作规律,我们应将语言接触的视野投向更为宽广的人类生存环境,在更高层面上去把握两系统所具有的同质元素与异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