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的特点与局限性

(四)人类认知的特点与局限性

从客观方面分析,在言语交际当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发话人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可以使语句显得有礼貌,使自己有回旋的余地。所以意义产生不在词语本身、也不在所指事物上,而是交际者互动。有互动交流一定有模糊语言。并且在交际过程中,谈话双方的所有文化、社会经验和知识会被引发出来,形成认知的各类模式与框架,整理交流过程一定产生模糊概念。

人们可观察到的语言仅是认知外在表现的冰山一角。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可以表达无数不同的意义,原因是语境不同而已。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会表达不同意义,执行不同的言语行为。这解释了为什么语言模糊性一定要从语境着手,要从非语言学的认知层面着手。

从主观方面分析,首先人类自身能力的限制,也使得人们无法精确判断事物。换言之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符号是有限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模糊现象就在所难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模糊事物,没有分明的数量界限,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句来形容、描述。比如,年轻、高挑、丰满、好、美丽、善、热、远……

人类对世界了解太少,无法完全理解世界;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的生理条件决定了认知手段的有限;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完全体验客观世界里的所有事物,因此我们自身的局限的认知力使得我们的语言不能完全精准。此外人类还存在认知操作要求:以有限手段衍射无限的世界,表达类别一定是集的概念;人类用有限的、离散的语言符号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例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仅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

总体上说来,语言存在着较多的“模糊表达方式”,即交际要求前景背景交替。而使用语言则崇尚于“凝练”,提倡“举一反三”,简繁得当原则,简单就是模糊。人类在认知世界和进行范畴划分时,要遵循认知经济原则和语言经济原则,这必然导致范畴语义的模糊性和词语语义的模糊性。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对说话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把问题讲清楚”,但同时我们也要求对方“不要啰嗦”,不要讲对方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所以语言交际是在经济原则和模糊原则中摆动,所有模糊概念相加就不会模糊,则不确定性减少。

总之,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主要属性之一,是心理作用的结果,一切模糊感觉全来自人们的心理判断,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在交际中,恰当的使用语言的模糊性,使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中外语言,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