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培养学生获得独立研究某些问题的技能,是培养精通业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条件之一。为了达到这种目标,就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工作,如查阅有关书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科研工作。美国高等院校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每周是18—24小时,高年级是15—16小时,每周的总负担量是60小时,即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于独立工作的。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每门学科的独立工作量。过多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获得受到损坏。而不具备这二种技能,就很难在今后的发展中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课程教学上,而课后又要占去做作业或实验的时间,学生的机动时间太少,学生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死记硬背,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开阔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教学方法产生的结果,苏联季诺维耶夫在《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文中说过:“必修的课堂教学在训练体系中所占的优势,有的会有意无意地把那些具有一定知识,但还不善于将其与实践结合的人培养成创造性工作的消极旁观者。”大量必修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论文写作要受时间限制,并且也受几年来“输灌式”教育造成思想僵化的影响。H.H谢苗诺夫院士说:“我认为,独立学科研究和与此有关的大学生自修的途径,是未来科学工作者和工程研究人员获得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创造性地致力于个别研究时,学生不可避免的要触及科学的一般问题,并能掌握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是所获得的知识具有并非消极的,而是最积极的性质”。“学生将以一个被武装起来的,勇敢的,有自信心的研究人员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并且将立即在实验室里取得研究人员的地位,而非一个学生的地位”。林格伦教授(Henry Clay Lindgren,1983:240)曾批评过这种“输灌式”教学,他说:“教育并不意味着是累积事实的过程,教育上的成功包含有更复杂的概念和变化着的关系结构的发展,使之有可能学习更加概括和更加丰富的种种事实和信息,这些概念和关系结构能帮助个人接受更多相关的信息。弄清潜在的相互关系,不仅使信息成为更有意义的,而且变得更加有用”,学生不是“等着装进知识的空瓶子”。为什么这种“填鸭式”教学不能培养学生有较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呢?我们可从几方面来说明。①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与他们的学习能力一样,是时时变化着的,没有一个人的学习是以一种平稳的速度前进的。任何人的学习过程中曲线必然显示出波峰、波谷和高原现象。②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使这些知识保留不住。因为学生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才去背诵它们,而遗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感兴趣。布鲁克斯(Brooks,1928)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几个月里保持的信息总量是料想不到的少。一年多时间里,美国历史课程的材料遗忘了三分之一,另外一个材料表明,学生忘掉了一年前学习数学的三分之二。国内例子也有,每年研究生招考时,政治课(政经、哲学、党史)及格的人常常只占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这既与教学内容有关,也与学生的态度类型有关。总之,大都忘掉了,因而,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修时间,来阅读他们认为有兴趣的书籍,钻研有关的专业知识,对于知识的保留是很有益处的。③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学生毕业后的聘请制将要成为今后我国职业获得的重要手段。即现行“铁饭碗”制正在为之所替代,而职业的谋得是具有竟争性的,能者才能有之,而各人的各种不同特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的不同,能取得的专业成就也不同,只有那些在某方面有确实才能的人才能获得这一位置。与其让学生毕业后再开始谋求职业,不如在校内就指导他们按其志愿从事某一方面的发展。这可谓之为因人而异的培养目标。澳大利亚的大学每单元考试前都有一至二星期的假期,让学生融合贯通上课的内容,教师不再是讲授从诸论到结尾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讲授课程,上课时可随时提问,甚至有教师一句话刚讲完而全节课都是提问及互相反驳的情况。学生的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应当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