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09月26日
一、引言
语言的模糊性其实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 即自然事物存在的复杂形态作用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产物。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上午、下午、个子很高、为人忠厚、事业有成、今天天气晴朗等描述都存在着模糊性,因为人们无法确定其概念边界的原因。
模糊是自然语言作用于认知系统必然产生的一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界限模糊
指词汇意义或语义模糊。颜色词是最典型的模糊词,它们之间的界限有交叉性,概念外延不是平滑的,难以截然限定。
(2)话语意义模糊
指话语因受语境等因素影响,其意义游移不定,结合语境可以产生多意性,可此可彼。例如,我饿了,即可以陈述自己饿的事实,也可以表示请求别人提供食物,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可以表示邀请听话者一起吃饭的建议。
(3)语篇意义模糊
是指对语篇中某些部分由不同的理解或者解释,而造成的模糊。
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构成了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准确的语言在内涵和外延上表意精确专一,可以如实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桌上只有一本书。人们听到这句话即接收了一个准确的信息“桌上只有一本书”而不是二本、三本。而模糊语言则在内涵和外延上不精确、不确定的语言。比如:脸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时人们听到这句话则意味着接收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信息,需要调用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到底多白算太白,多红算太赤?作为矛盾的双方,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性则是相对的,是模糊性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