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观察字词的演变

(十二)多角度观察字词的演变

1.字的演变

邹嘉彦的报告题目为“语言传承与非物质文化基因”。该报告主要围绕语言传承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展开,汉语可以透过文字反映一些重要文化传承的轨迹,尤其可以把自身文化的基因和历史附注在语码内。从许慎《说文解字》的部首看到现代汉字简化后的部首就看到一有意义的情况。例如:“女”部首与早期母系社会与演变的关系。“象”部首自《说文》后已不成为独立色部首的可能成因都值得探索。与此同时,现代汉语的专称结构如“斑马”“河马”“海马” 也可略见汉语反映汉族认知的一面,并可以带出一些非物质文化的特征,让语言系统与生物基因系统可作比较。

苏新春、刘锐的报告题目为“《十三经》中‘天’字词义分析”。该报告围绕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的“天”字,通过分析语料,对“天”字的词频和词义作了定量分析。并详细阐述了中国早期儒家经典中“天”的含义与分布,以及“崇天”观在那个时期的形成、使用、分布及演变。

郑泽芝的报告题目为“文字体系的发展与字母词语的形成”。该报告立足于书词语言的之外,观察和分析了文字及其体系,梳理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明确指出了语言和文字间是组织和封装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推动文字体系的分化、拓展的动因等问题。最后还指出了中字符类型划分是认识文字体系的方法,只有进行类化才能理清文字体系的轮廓和内容。

2.词的演化

Urmas Sutrop & 高晶一的报告题目为“汉语基本色彩类别级术语之演化重建”。该报告将语言规则与历史的哲学知识结合运用于汉语言中,重现该语言的基本色彩类别、词汇及其基本词汇发展的演化轨迹,其中还包括具有类别指示作用的BCTs的置换等。该报告的Sutrop研究了爱沙尼亚语的BCTs并重建了其在乌拉尔语系语言当中的演化轨迹(Sutrop 2002)。

汪锋的报告题目为“从历史演化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该报告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的构成层次发生了变化,由单层发展为双层,在这一变化中,“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强势关联制约着整个语法格局的形成,通过字化现象和用字策略表现出来。

蔡淑美的报告题目为“汉语中动句的语法化历程和演变机制”。该报告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致梳理中动句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路径,对其语法化的生成动因和发展机制作出了说明,从而试图构建构式语法化的分析路径。同时明确指出了汉语中动句的形成既是话题结构构式化的产物,又是构式形义关系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在类推和重新分析的作用机制下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最后基于这几种力量常常相互配合,借此对构式语法化的合力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郭纯洁的报告题目为“词类进化的语义认知模型”。该报告基于词类发展的进化观,在总结词类现象学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建立了词类语义的认知模型,描述了人类语言中词类进化的大致过程。

杨小龙的报告题目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线性生成与动态解析”。该报告指出有关动词拷贝句的移位生成说缺乏基于语言事实的实证基础。其在动态句法这个国际语言学界较新的理论框架下(Kempson et al.2001,Cann et al.2005),着重对与动词拷贝句相关的语法结构进行动态解析,解析结果表明:(1)按照线性序列(linearity),动词拷贝句里只有VO先出现,VC的表述才有意义;(2)无论是宾语指向还是主语指向的致使类或非致使类拷贝句,动词在语义解读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作格变化。总之,通过动态解析结果验证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由语用现象变为语法现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司徒沛嶢(Szeto Pui Yiu)的报告题目为“‘Already’在双语(粤语和英语)儿童中的出现——由接触所引发的语法化个案”。该报告从由接触所引发的语法化视角来调查双语(粤语和英语)儿童中的“Already”的出现,关注焦点是粤英双语儿童在讲英语时所采用一种用already作为他们英语中完成体的新颖用法。基于生态学的方法,该报告还讨论了为什么粤英双语儿童的这一语法化现象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类似的现象在新加坡英语口语中也有发现,以及双语习得研究是如何推动演化语言学以及接触语言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