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人类行为之一
语用模糊作为模糊语言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978年,俄罗斯人维果茨基(Vygotsky)在他的交叉的思维与言语关系说中认为,人们交际使用的模糊类别(Vague Category Markers)是与对方协调社会交际空间(Shared Social Space)的手段,比如协调共同设立目标,所以共同协调空间不能对目标进行太明确的描述,因此,模糊语言就可能产生。同样,人们为了将某种感受或意识内容传递给他人,就必须把要传递的内容归属于一定的种类或范畴,这种归属过程就是概括,概括就是对同类语言现象的“压缩”,而“压缩”就是模糊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Channell(1994)提出,模糊词语可避免冒犯对方、避免让对方觉得不礼貌、狂妄;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配合、不提供信息。Brazil(1997)注意到口语声调选择问题,口语声调的使用受制于交际场合的性质,场合正式与否与声调选择有关。交际双方认识程度和社会规则也制约着声调的选用。Cutting(1998,2000)认为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或保护事情不受干扰,使用模糊语言还可维护自己在某一社团中的身份和关系。(in-group membership and show solidarity),同时也可将某些人排除在某一社团外。Terraschke and Holmes(2002)提出前置词加上模糊词语或模糊词语加上后置词[Conjunction premodifier(+)Vague Noun(+)postmodifier]提供了指示参照作用,用于建立说话者双方个人友谊。
现代模糊语用研究也倾向于从广义化来探讨动态语境中交际双方运用语用模糊策略问题,探讨模糊策略如何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余东明认为“发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故意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地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