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虽非来自同一历史根源的词,但在体系内呈现出反对关系的状况

(二)指的虽非来自同一历史根源的词,但在体系内呈现出反对关系的状况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缔;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 又如“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里面的春与秋,夏与冬都处于反对关系之中。我们知道,反义词必须在同一意义范畴内才成立。如“快”与“慢”,属于“速度”范畴,“男”与“女”属于“性别”范畴。上一例子中“春”与“秋”,“夏”与“冬”着眼于“季节”的对比。正因为系统内部的联系是多重的,这种反对关系也会出现交叉的状况,如“浓” 与“稀”组成反对关系,但“浓”也可与“淡”组成反义词;“瘦”可与“胖” 组成反义词,也可与“肥”组成反义词。这种东倒西歪、朝秦暮楚的现象,正是语言内多重网络关系的体现。

语音亦然,音位系统中的前元音与后元音处于反对关系中,如汉语中/i/与/u/,但前元音中的/i/与/a/也处于反对关系之中,因为它们是最高元音与低元音的对比。前元音/i/又可与/o/元音构成反对关系,这是从圆唇与不圆将的角度来分析的,所以语音中的反对关系也是多重相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