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的崛起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全部,文化的复兴才是最本质的力量
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重视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离开语言,文化是走不远的。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文化是软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实际上是衡量国家文化竞争能力的标准,才是国家崛起的最本质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但是未来,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博雅君子,更要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结合以上目的,提出以下五点措施。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作为高校要发挥特有的整体优势,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资源开展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
(二)探索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三者的协同创新,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就是要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并以协同创新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发挥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作用,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是树立国家形象、改变国际舆论格局,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必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设立孔子学院这种探索和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也许就是我国政府主动开展公共外交,利用民间手段进行国家形象传播的一个良好开端,是一个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一个范例。
(四)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学习的需求层次和水平日益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竞争日益激励,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与特色而有创意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高层次需求的需要,又是保持我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关键。如何运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意理念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三者的协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五)为新汉学研究提供新模式、新空间、新手段、新技术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自身文化及思想背景密不可分,因而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三者之间无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而文化传播也将为汉语国际教育拓展并增添活力。在可预期的未来,三者的协同创新,为新汉学研究提供新模式、新空间、新手段、新技术,必然会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出能够融通的汉学形态。
除了以上五点措施外,三者的协同创新还需注重本地化及数字化建设。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本地化要求,建议其一,汉学研究要自我开放,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实际需求,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得到重视接受的前提。再则,汉学研究应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得到所在国政府和各族人民的认可和支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要想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我们自己要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最后,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要与所在国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
对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数字化建设要求,首先运用现代网络、资源与数据库技术对汉学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存储建起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准确、全面检索信息平台。其次,建立汉学研究资源数据库,推进汉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及时跟踪汉学研究发展的态势,及时传递最新信息、成果资源。另外可以将汉语教育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传播途径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设立全球汉学研究联盟网站,整合世界各地学校研究机构的教学资源,资源共享。通过对新汉学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交流和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