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性是一所理工大学的生命

六、独特性是一所理工大学的生命

要振兴中国理工科教育,必须重新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宗旨,全面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新建理工大学要抓住时机,实行教育体制多元化,使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多样化,实行以教授自治为主学生自治为辅的体制。西方理工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constructive ambiguity”能力,一种能应付各种环境的模糊能力。大学要让学生获得一定容忍度的知识,让学生可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这种理论认为,学生需要的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现成的路线指示。

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的教学体制,二是个性化的教学。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其专业设置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在西方很多著名大学,没有一种统一教学计划可以适用于全体本科教学,也不可能让各个大学使用同样的教学大纲。每一专业教学计划不同,每门课的计划也都不一样,同一个专业相同的也很少。这些大学的教学计划具有很大弹性,可以适应各种学习的需要。

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评估标准,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培养出不合格的“规格化”的学生。以系统论“熵”的概念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当一个系统的规范力量越强(如同各种教育规范越多)时,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系统输出的创新性或变异性也就越小。没有变异,就不可能有创新。不同就是变异,不培养变异就不可能有创新。任何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或者评估方法的不同,都可能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所以,欧洲与北美许多教育职能部门,都提倡教学上的百花齐放。他们甚至认为,大学的教学评估不应该由外校,而应该本校自己来做。他们认为,不依靠学校自己内部的评估体系,外部的教学质量评估只是走过场而已:

Encourage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an internal quality culture and meet better the goal of having a dynamic higher education sector(Brennan and Shah 2000).A key condition for achieving a constructive ambiguity lies in preserving the autonomy of institutions.We firmly believe that without internal quality processes,quality assurance can turn into a game of window dressing.

而我国的理工科教育体系汇集天下最稳定的系统特征,难怪学生都像一个模子里面出来的。

专业设置也要体现校与校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名称的专业,不一定要由同样的课程组成;同一名称的课程,不一定要有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课程的教学,不一定要用同样的方法来上;同一种实验,不一定要采用同样的程序,只有执着地对个体性教学进行探索,一所理工大学的独特性才能逐渐形成。总之,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学制不同的大学和学院,使各类不同的大学同时并存,在培养目标互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新建理工大学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