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作用的多种感觉网
克雷奇是这样来描述感觉经验的:“感觉的经验特别依赖于种种相互作用的效应。这些效应可能在一个感受器内发生,也可能在同一感觉的不同感受器中发生。这些相互作用有的是因为刺激作用的时间不同而引起的,有的是由于感受器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有的则取决于进入感官刺激的综合形式,它包括累积、融合和适应,相互作用也在不同感官中发生。”这就是人称之的“通感”。各种感觉的区分应说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发生了互相交叉的状况,语词也相应地出现了混用的现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以状声词来描写事物的外貌:声貌巍峨。古人常讲的“诗画合一”“诗乐合一”都是这种通感的表现。现代语言中的“甜蜜的笑脸”“愁眉苦脸”等词是嗅觉视觉混用的例子,本杰民(Benjamin)的研究证明:一个痛觉的刺激可提高视、听、触和温觉的阈限。这些多种形式感觉的互相作用,也是语言产生模糊现象的一个原因。在日常知觉中,不同感官常有一特定的互相协作和互为补充的关系。美味的品尝依赖味觉和嗅觉的合作。“每种感官都贡献出它自己的关于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描述方式,但是每一个在质上不同的印象常常混合成为连贯的、统一的单一印象,因此一个物体可能看成是大的、听着、摸着,也许甚至是闻着也是大的。”这也是心理学上称之的“联觉”。联觉的最普通形式是色听现象。即:生动鲜明的色彩形象可由一种声音(如音符)唤起。音调与颜色联系因人而异,但是具有一种相当一般的一致性。如低音产生红色、高音产生浅色。
此外,我们还可从“差别阈限”来考察产生模糊的原因。能够在感觉上产生“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增加量叫做差别阈限,在一定限度内,机体的反映是一致的,它并不随着任何一个微小的刺激而改变自己的强度反映,只有到了相当程度后,这种刺激增加量才能被感知到,因而这里存在着一个刺激的数值集合,在一定范围内,差别阈限接近于刺激强度的一个不变的分数,这一数学的公式叫做韦伯定律。即=K[这个常数K是随着刺激的不同而不同。这个定律不适用于刺激范围的两极(过强或过弱)],这个集合就是心理及语言模糊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