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建理工大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新建理工大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优胜劣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淘汰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大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理工大学教育质量,是大势所趋。所以,这些挑战对新成立的理工大学的影响尤其明显。中国新成立理工大学虽然已经从专科层次上升到本科行列,但大都底子比较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科研力量也相当薄弱,与高标准的本科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目前形势却不允许它们有很长时间来对付下述的挑战。

挑战一:改变任何大学必须培养社会精英的观念。很多人把理工大学与培养社会精英、高级人才划等号。世界趋势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西方多数发达国家应用型的大学超过90%,而研究型大学也不过10%。现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供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就业应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方向。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超过300万。而目前,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不到15%,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准(17%)(J.Caraça,2004),如果将来达到40%,每年毕业生将达到800万人,绝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做普通劳动。对多数理工大学而言,首要任务不是去追赶“世界一流”,而是要踏踏实实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对新建理工大学而言,更应该走这一道路。可是有多少教育管理者能接受这一观点?

挑战二:如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最大障碍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结构不够完善。全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每年有5%—15%即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温家宝,2005)。如何把这几百万人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建理工大学所面临的第二种挑战。

挑战三: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对新建理工大学的影响。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各成员国应通过谈判与协商,促使本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根据这一协定,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同时各成员国都改革限制性教育法律与法规,鼓励成员国到海外办学,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在中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支持人才流动,减少移民限制,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减少政府对本国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等。可是我国在如何应对参与WTO中服务贸易的共同规则的条文的措施几乎是空白。比如,如何规范和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如何开展高教监督,如何评估外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外国如何在中国从事融资办学以及如何鼓励中国高校出境开拓海外市场等都无章可循。WTO教育服务承诺对新建理工大学的影响尤为深刻,因为在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生构成成分、教育经费筹措上都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化。而处于保护状态下的这些新大学将会措手不及。如果对这些后果估量不足,当我们发现“狼来了”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打狼?

挑战四:如何满足信息社会对终生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谁来担负这一终身教育工作?现代社会中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愈来愈依赖于信息产业,信息获得时间哪怕只多几天,就足以造就一个企业的成功。因此,信息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建理工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都非常薄弱,更多的是还没有重视到这一问题,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的状态。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信息社会都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体系缺少这一环节也不完整。因此,新建理工大学是否能够抓住这一契机,成为一个终身化、高效化、全球化的教育平台?

挑战五:如何用极少资源来培养大量人才。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高达1.6亿,目前大量农村人员流入发达地区。这些人员大都素质较低。虽然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1999年),占世界劳动力的26%(周济,2004),但是中国的自然和技术资源却相当贫乏。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来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陈庆修,2003)。如果培养农村人才的担子放在这些新建理工大学身上,它们所面临的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挑战六:如何把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目前国家拥有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权,国家对所辖院校实施分级管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的附属和依赖性并没有改变。高校的教学、科研、文凭发放、招生就业、职称评定等基本上由政府决定;高校许多具体工作仍按指令性、调节性、和特批指标来进行。高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权。高校的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教育层次界限不清。很多理工大学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徐彬,2002),教师本身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多数理工科毕业生创新素质严重不足,迷信权威缺乏开拓精神的思维定势。在科研方面原创性成果少,即使是模仿性的成果也不多。这类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适应期长、不受企业欢迎。因此,如何克服旧教育思维,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新建理工大学面临的又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