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式的创新

(三)模式的创新

云管理模式以技术支撑解决孔子学院地理区域分散的实际问题,以搭建大平台,实现孔子学院业务入口的统一(孔子学院遍布全国各地的产业链,相较于国内院校上万人的规划,孔子学院海外机构每个校园群规划相对较少,信息化所投入和未来收益尚不成正比,分别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以云服务实现“端对端”的社区化大学理念,云数据中心的统筹管理打破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孤岛(按传统的信息化建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分别产生至少100多个信息孤岛,无法集成、融合)。

云管理实现标准化、疏通各国家/地区、各语种、各民族的国别化、本土化管理困难,实现云管理模式的标准;(通过设立云管理服务流程和业务标准,实现面向不同国家的统一业务流程,有利于未来建立API接口,以实现“混合云” 的SAAS软件即服务实现);以云数据实现数据的数字化,通过打造云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演进至“云平台”的模块化。

孔子学院云服务试点的组织建制是整个云平台试点的主体单位(如图4),以国家经费扶持为主体,社会资源为辅,逐步增加后者的比重。搭建云平台的主要架构;以市场机制的运营,保障云服务的可持续性、可运维和服务品质的支撑。

图4 云平台试点组织建制

1.可运营的生态圈

基于孔子学院的六大职能,第一项职能是用外语的方式,向当地社会各类愿意学习汉语的人员开展汉语教学。第二项职能就是要成为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平台。第三项职能是促进两国双边经贸提供一些知识和信息服务。第四项职能是成为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的直通车。第五项职能,孔子学院很多是建在著名的大学里,这些大学搞当代中国研究是其长项,组织这些研究当代中国的专家到前台来,向本国人传播当代中国的真实情况。最后一项职能成为亲华、知华、新汉学高端研究人员的培育平台。

通过对各项职能的梳理,将孔子学院云管理规划成为可运营的生态圈,以公共技术平台、文化科技园区、云服务支撑实现核心服务、硬件、软件三大层面的落地、可执行。(如图5)

图5 云管理可运营生态圈

2.牌照商

构筑整个云服务可运营生态圈的边界。它是整个云服务可执行的法律依据,作为整体云服务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石,保障数字内容商品和文化传播网络新媒体的合法化、可控性。(如图6)

牌照商主要以数字内容和流媒体播控两个主要方向。例如,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和视听文化许可证。

图6 牌照业务支撑

3.运营商

它是组织、运维整个云管理生态圈的主要角色,主要在中华文化体验产业集群云管理服务体系两大层面。

(1)管理服务体系

①科技园区,它主要作为云公共技术平台的硬件及基础设施的支撑园区,云技术依托于科技园是成本最低、独立建制的孵化平台。

国内许多大学包括厦门大学科技园区拥有良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孵化环境,适合整个云平台的前台投入运作。

②云核心服务平台

核心服务平台是在云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搭建软件服务体系,它以孔子学院的业务流程和客户需求订制,实现整个面向孔子学院客户群体的云服务。

(2)中华文化体验产业集群

①文化体验基地,作为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体验的重大传承,文化体验基地通过“校企”结合,企业提供现成的文化体验产品,以云平台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将中华文化体验作为可运营的产品。

②文化产业园,云管理平台的可持续运营,需要以市场机制的模式,解决资金的重要模式,文化产业园是云管理模式后续可持续性运维的重要服务支撑,通过文化产业园的市场机制,能为云平台提供诸多的文化市场服务,除了增加孔子学院云平台的内容多样化外还可带来新的资金收入,以弥补云平台每年庞大的运维支出。

用以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在传统课堂教学至多媒体、信息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信息孤岛”,在未来逐步实现“大平台、大资源、大分享”。在“云”的布局中,以多种云的分层次、分阶段演进为“私有云”“公共云”“混合云”。

5.打造国家教育新媒体平台,形成国家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新媒体平台包括国家公益教育和私人云服务平台。云服务模式的增值服务主要涉及到:云核心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云平台(孵化平台/云服务支撑)、数字内容交易服务平台、中华文化传播网络服务平台、汉语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等(如图8)。

图7 可运营生态圈

图8 技术服务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