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可靠的、本土化汉语汉学教学与研究环境。而其研究的内容包涵了跨学科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教育等对象。任何与传播有关的广播、电视、书报、互联网、移动终端、博客、网络教学、数据库等手段都可以是有助于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质是立足中国或东方基础上,接纳和吸收不同异质文化。但是汉语国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人们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印象问题。牛津大学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中国形象在两个极端之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与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诈的。

其次,多年以来汉学或西方中国研究总倾向于忽略中国本土学术,认为所有理论模型和方法论均来自西方,并源于一个西方所独有的哲学传统,而中国本土学术则因理论不成熟、不切题或宣传意识形态话语而可以被漠视。从文化角度,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文化单向流动,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藐视,是潜隐在世界传播旧秩序背后的文化霸权打击。

因此我们迫切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应该如何树立一个客观的中国形象?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真实的,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的中国?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将中华文化的各构成要素,与古老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还面临着表达的问题。中国的海外传播很多时候目标受众不清晰,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同谁讲、在讲给谁听,定位模糊性让传播实效大打折扣(电影、电视、小说等)。如何更多地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如何运用国际受众容易理解接受的传播规则?如何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汉语和讲授中华文化?

再则,汉语国际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内部问题,比如: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单一学科研究模式,缺乏营造协同创新文化环境所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缺乏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