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中与诗歌教学

五、汉语教学中与诗歌教学

诗歌是进行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在全球化背景下,诗歌在受到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挤压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元化的条件使得诗歌得以以多样而丰富的方式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坚守对诗歌的信念,认真深入地研究诗歌,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文明,保持世人对汉语言的敬畏与兴趣。商禽作为“一个绝无仅有的鬼才、怪才”,其诗歌曾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商禽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体现于其诗歌立意、意象、结构、语言方面,因此,此次研讨会着重从时代精神、意象论、空间三大角度对商禽诗歌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意在深入研究商禽诗歌的文学手笔,发掘其精神意涵,丰富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这也有利于将诗歌教学更好地融入到汉语教学中,将其作为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应研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主题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台北科技大学白灵副教授指出,商禽诗是超现实与现实的结合,现实虽在他诗中经过反思、想像而变形、重新拼贴、最后扭曲演出,但其核心仍然指向现实,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反映。将商禽诗在突现现象中“约束原则”与“涌现原则”与宇宙生成的“无序”“互动”“有序”“组织”四元关系进行思考,可发掘出商禽诗作中的五种精神意涵,即火焰性格、隐身意识、漂流心境、齐物思维与逆反精神,并从中看到宇宙生成原物质无尽回环的变化。

诗歌意象与空间,同样诗歌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是学习者了解诗歌精神内涵的必要前提。诗歌意象指所见之个别形象“深化”与“提升”之后,个别艺术形象经历特殊而必要的“抽象化”过程,意象的运用技巧是在抽象与具象间的区则变化,是诗人创作上认为“必要”的条件。台湾元智大学李翠瑛副教授指出,商禽诗中的虚实意象变化系统,是指在修辞技巧上善于运用形象化与想象力,在虚境与实象之间变化自如、自由游走,并创造出既不属于实境亦非虚境的空间。此种意象空间,将诗具有的现实描写功能推升到超乎现实的时空,从而建立纯粹想象世界的意象系统。此一虚实变幻意象的手法正是商禽诗中诡奇风格的来源,透过虚实变幻的解析,足以明白商禽诗中主要意象风貌。空间,从人文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的角度而言,是指人类身体活动与思想活动的主要场域,包含了具体可见的物理空间,如宇宙、山川、草原、建筑,也包含了不可见的心灵空间,如情意的流动、异想的世界等等。明道大学萧萧副教授认为,商禽诗作具有“色彩能使时间转变为空间、顶真将空间禁锢在时间里、叠合是时间轴的空间展示、交涉与互搓的时空大场域”几大空间特点,对其进行空间对比与隐蔽,可看见生命撞击下的空间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