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的“预先订货”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缩短社会适应时间的有效方法
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方向性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目前我们所做到的仅是毕业后挑选工作,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培养工作,这当然又得消费掉许多“无用功”。一百个学生的“大锅炒”一律对待的培养方法怎能与毕业后一百个不同职业的国家分配计划相适合呢?最近国内改革的分配权利下放到大学,用人单位必须告诉使用的用途这一做法也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这一百个学生怎么刚好能胜任这一百个职业呢?充其量不过是“矮子中选将军”,到最后常常有“拉郎配”的状况。例如,从这几年学生分配状况来看,化学系、物理系到文科中的历史、经济,都有一些人当行政干部,有的当领导的秘书,有的从事宣传工作,有的是教育工作,有的到工厂去。难道我们能说他们在校学的课程就是与这些工作的要求相一致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秘书工作至少要进行文字及政治上的特殊训练;而教师却与大家上一样的课;而宣传工作又缺少那种组织宣传,甚至是口才的培训工作。而他们来自的是文理科各系,并且受的都是同样的教育,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以“的” 去适应“矢”,而不是以“矢”射“的”。其经济上的浪费是一目了然的。
其次,这种用人与培养方法的一致也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用人单位要提出用人具体要求及数目,首先就必须在合理安排本单位人员的使用下,才能知道需要新人员的种类及数目,随着我国在企业单位上实行新的企业责任制,过多的人或不能发挥作用的人是不能在单位内存在的,因为它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及经济上效益问题。
另一方面,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有关。学生表现为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更倾向于学习那些与将来职业有关的知识。R.M.Rust和F.J.Ryan等人研究结果证明,有一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总是优于那些没有这种目标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专业预备课还是专业课,有职业定向的人总是优于没有职业定向的人。这就是作为诱因的生活目标对学习促进的作用。再则,从马思罗(A.H.Maslow)的需要层级理论出发,我们亦可发现这些因素。因为人的需要包括一个从最简单的和生物的需要到最复杂的和抽象需要的等级系统。每一低级需要不一定要完全地满足,其次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它更多像波浪式地推进的。而职业目标与培养计划的结合,是具有获得这其中各个层次的需要的可能性的,而这是自觉学习的强烈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