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的实践
“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创办60多年来,以传承传播汉语和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己任,通过函授、网络远程教育、面授教学、学历教育与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校友,他们不仅在各自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海外教育学院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留学生和内地及港澳台侨学生的大家庭。中外师生济济一堂,多彩的学习生活,多元的校园文化,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体验中国语言文化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学院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文化立人”方向,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主阵地。专业设置既有汉语言文学、经贸汉语、会计学、金融学的面授及远程教学的本科教育,又有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教育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分别隶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学术和智力支撑。
课程体系既有传授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理论及其应用的专业基础课,也有当代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俗、中外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际等多样化专题课,有机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相关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输进头脑,落实到教书育人中,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学院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常态化在校内外推广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为他们搭建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中国国情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以“汉语语伴”“汉语角”为依托,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他们适应多元语言文化交际的能力;有计划安排组织外国留学生参加各种旅游和参观访问活动,如游览长城、故宫、泰山、永定土楼、武夷山、闽南古民居等历史与文化名胜;参观厦门漆线雕、古龙酱文化园、德化瓷器、惠安石雕等中国传统工艺制作,领略闽南民间艺术梨园戏、歌仔戏、布袋戏的风采,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组织留学生参加“相约美丽厦门,共迎金砖会晤”为主题的健身跑活动,举办中外学生足球、篮球友谊赛;开展中外学生“春风行动”支教活动,到校区周边农村中学兼任志愿者教师等。
为营造多元化校园文化氛围,学院每年举办“中国日”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茶艺、习书法、练武术、吟古诗、绘兰竹、剪窗花、编绳结、制美食、品香茗、着汉服等一系列蕴含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让他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同时还举办展示世界各国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美食文化、传统服饰、民族歌舞的“国际节”活动,加深了中外学生对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有理论与学术的支撑。为此,学院先后举办了130多场研究生学术沙龙,其中既有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设的专题讲座,也有中外学生发表各自研究心得的论坛。派出200多名研究生赴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印尼、土耳其、尼日利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任教,在教学实践和中外人文交流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和提升他们文化传承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海外教育学院多年来还致力于开展两岸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自2008年以来,先后与台湾淡江大学、铭传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开南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金门大学等10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和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台中科技大学联合主举办“两岸四地文学语言与文化高层论坛”,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为台湾四所高校学生举办华语文教学培训班,与台湾淡江大学联合举办新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金门大学联合举办闽台文化研讨会,等等。依托学院主办的《国际汉语学报》《海外华文教育》《孔子学院发展研究》《中外教育合作》《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dudies》等学术刊物,发表两岸学者系列研究论文,敦聘多名台湾学者为刊物编委,组织学生参加两岸研究生华文教育论坛,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为增进两岸同胞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院正联手两岸文教界,搭建“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两岸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两岸的智慧和力量,为“一带一路”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服务和支撑,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推动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推动文化与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2016年12月23日,学院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一带一路”专项基金合作,成立了“一带一路”汉学文化中心。该中心规划建立四大库:“一带一路”汉学文化资源数据库、“一带一路”汉学文化传播动态数据库、“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一带一路”华侨华人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展“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培训和中华特色文化推广活动,开展青少年丝路文明大交流系列活动,实施一带一路“万校文化交流计划”和“万人产学结合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对接沿线各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