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言为例探讨语言演化

(十一)以方言为例探讨语言演化

1.语音

麦耘的报告题目为“汉语方言中的舌叶元音和兼舌叶元音”。该报告指出汉语方言中有各种舌叶元音以及舌尖兼舌叶元音、舌面兼舌叶元音,是介于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之间的一类元音。了解舌叶元音和兼及舌叶的元音,对方言调查、语音史研究和一般意义上的语音演化都非常重要。

丁石庆的报告题目为“语音‘岩流’与格局重建——以新疆达斡尔语为例”。该报告基于达斡尔语新疆方言与其他方言区的语音系统比较的条件下,着重以达斡尔语言新疆方言中元音的前化现象与小舌音等现象为例,试对这两种现象引起的固有的语音格局变化而展开了语言接触的背景挖掘和初步解释。

郑伟的报告题目为“纵向传递与横向传递:苏皖边界方言音韵特征的形成”。该报告以江苏、安徽交界地区的方言(以及江苏境内的边界方言)为例,具体分析该地区方言中的若干音韵特征,并详细说明哪些特征来自吴语或江淮官话的内部演化,哪些来自吴语和江淮官话的相互接触。

杨晓霞的报告题目为“白语中藉由发声态转换而实现的声调创新”。该报告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一组在白语方言中分别以升、降调两种类型与之对应的汉语阳平字。通过语音分析,以白语白石土语的35调和白语喜洲土语的21调为代表进行了发声态的研究。

2.语法

李锦芳的报告题目为“社会文化适应与语言演化——以仡央语群为例”。该报告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仡央语族群经历的环境适应与语言演化的过程。

谭晓平的报告题目为“苗瑶语正反问句的来源”。该报告主要探求苗瑶语“VP-neg-VP”式的来源。通过在描写、比较20种苗瑶语族语言及方言的基础上,分析了苗瑶语正反问句的共时特点和句法演变过程。最后指出苗瑶语“VP-neg-VP”式并非源于汉语“VP不VP”正反问句的扩散,而是苗瑶语句法结构内部发展的产物。

邓晓玲的报告题目为“语言接触中相对稳定的语言成分:基于畲话和汉语的个案研究”。该报告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以畲话与汉语在不断接触过程中的互相融合和影响,分析语言接触中相对稳定的语言成分。该研究使用了历史语言学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两种方法,主要目的找寻语言中容易受到影响的成分和较为原始的成分。该研究指出,①畲话和畲族当地的汉语方言已有趋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音系方面;②古畲话中连读变调的模式因为不易改变,也被留存下来;③关于构词法和词序也有一些新发现,包括古畲话词汇在核心词中的保留程度更高,并进一步证实了与语言接触之间的关系。

吕军伟的报告题目为“中牟话人称代词与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演化”。该报告围绕中原官话郑开片区的中牟话展开,基于语料考察,通过共时及历时两个层面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指示系统不同,中牟方言中的“俺(咱)-恁”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基本保持的是宋元时期的面貌。此外,该研究还明确指出了人称指示系统时隔千年依然保持宋元时期人称指示系统之基本功能及结构面貌的原因之一:人称代词其他功能的产生和扩展皆是以直指性为基础,并受到指示在场性因素(人、空间和时间等)的严格制约,虽时空在变,但交际指示场及其所涉及符号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却有极强稳定性和生命力。

郭玲丽的报告题目为“达斡尔语布特哈方言比较研究”。该报告主要以濒危语言达斡尔语的布特哈方言为研究对象,最大限度收集达斡尔语语料,力求对达斡尔语语法进行细致且可靠的描写与分析。

3.认知

陈菘霖的报告题目为“‘栖于身’与‘隐喻抽象化层级’——以闽方言‘跤’(kha)为例”。该报告主要将以闽方言的“跤”(kha)为例,详细阐述了“跤” 概念演化的过程。该报告还归纳了“跤”的意义:“跤1”表示实体意的部位名词,包括人的脚(跤后肚、跤后蹬)、动物的脚(鸡跤爪、猪跤),到物体具有支撑功能的脚(桌仔脚、椅仔跤)都可以属于此类;“跤2”则为抽象概念的名词,其中又分为“跤2a”表示空间方位的方位词(下跤、山跤),“跤2b”为特定物体专用的类别词(一跤皮箱、一跤鞋)。

徐涛的报告题目为“维吾尔语‘kεjni’和‘kej in’的认知演变”。该报告指出相关研究成果注重纯形式化的分析,忽视了语义和语用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脱离了与语言本身息息相关的认知机制。因此,明确指出从语义入手,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对维语方位词“kεjni”和后置词“kejin”的来源与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kejni”和“kejin”发生语法化的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