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概述
在新加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为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建设完善的职业证书制度是新加坡振兴经济、提升劳动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的是,技能资格证书不是人才进入某个行业的“准入证”,而是根据某一领域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评价考试,确定人才的学识和技能水平。它既可为各类人才提供自我评价标准,也为各单位提供人才任用和选拔的参照。
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承担较大责任,关系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重要专业岗位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在发达国家已实行了近百年,对保证执业人员素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资格是国家对特殊行业规定资格准入的凭证,即无此证书不能从事这一行业。
新加坡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资格证书以及执业资格这三类证书相互联系紧密,并自成一套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将某种职业实际所必须掌握的,并且随时代不断发展的技能作为培训、考核及颁发资格证书的标准。在2005年由劳动发展局推出的“技能资格(WSQ)框架”中,除“受雇能力技能”认证可以适用于所有行业之外,所有的行业证书都面对不同级别的职业而设置,其中某些行业最高级的证书即为执业资格证书。而获取这些证书需要通过取得一系列技能课程的能力合格证明(Statements of Attainment,SOA)。这将技能资格与职业资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某项职业中所许的技能作为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可以减少劳动者在挑选证书时的盲目性,也增加了获取证书与推动就业的直接联系。
新加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技能型适应性培训教育模式,目的是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全球经济发展战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的各发展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相关法规、计划的出台上。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教育体系,今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立法的完善以及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