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说文解字》释美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段玉裁注曰:“羊大则肥美,从羊大。”徐循也附和此说:“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无鄙切。”三人都认为美是一个会意字。美之所以释为羊大主要有以下的几条理由:

①美是一个会意字,由羊及大两部分组成,美因而含有羊及大两种意义因素。

②大的羊是肥美的,因为“羊大则肥,好成上味”。

③肥美的羊味道是美好的。而美好的味道就是甘。

“甘”者,“五味之一,五味之美皆曰甘”这也归纳为一个简单的三段论式演绎推理。诸家关于美的初义的不同看法也基于上述的几条理由。

许慎等人的说法很简单,中国人最原始的美的感受来源于味觉,也就是味觉中对甘的感受。依照段玉裁的解释,缘源于甜、酸、苦、辣、咸,即五味的感受。这里牵涉到几个词语的训释:一是“甘”作何解问题,二是“苦”为何也是“甘”即美感之一的诠释问题,三是“六畜主给膳”中“六畜”训释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问题。这三个问题与美的产生及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美从大即甘之说持怀疑态度或反对态度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在于许段等关于美的初义来源于味觉还是视觉的问题。或按文字上的结构可归纳于会意与其他几种构字法如形声、象形及象形+会意之说的矛盾。味视觉的争议及字形上的争议同样牵涉到美的字源上的最根本问题,也就是美是否从羊从大的问题。

最早对美从羊大之说提出质疑的恐怕要推陈彦邦所著《康熙字典》中所引的一条资料。陈在美字注释下引用《五经文字》一书批评怀疑许慎的美从羊大一说时的引语:《五经文字》:“从犬从火者为伪。”具体怀疑美从羊大说的理由及事实不详。但是,这条资料指出了有人认为美是从犬及从火的说法。犬与火与大在古形体上有近似的关系,而且美,“火畜也,时尚寒,食之以安性也”。(《礼记·礼》注释)。按五行而说,羊属南方所以又名火畜。今人于冬季之前吃羊肉认为可以不畏严寒之说大约源于这里。至于犬与羊谁孰为美的问题将在下文谈及。

甲骨文中“美”的写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马叙伦持形声一说,认为:“徐铉谓羊大则美,亦附会耳。伦谓字盖从大,声。音微纽,故美音无鄙切。《周礼》美恶字皆作媺,本书:媄,色好也,是媄为美之转注异体,媄转注为媺。从女,媺声,亦可证美从得声也。”马叙伦认为,美的原始初义是对女性美色的描写及感受。

康殷从字形上提出美是象形字。美字就“像头上插鸟羽以为装饰的舞人形。不过造型略为板滞,其双足又未表现出舞者之形……极清楚扼要地刻画出头插四根雉尾之类的长羽的舞人之形,其羽形作酷肖近世戏剧的剧装——雉尾而形即之省是标准的舞人专形。”康殷在释美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即如何解释以羊为部首的宇如羲,羞等的偏旁释义问题,因为这一组字的从羊的构形是没人提出异议的。

李泽厚等人认为,美的字形是一个头戴羊形装饰物的大人。这种羊头形装饰物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关,“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可见美的最初含义是‘羊人为美’,它不但是一个会意字,而且是个象形字。”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维护许段等人说法,坚持美的初义来源于人类味觉美的感受性。他推论说:“中国人原始的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味觉美,进而扩展到嗅觉美。”

今道友信却持另一种反对态度。他认为美的本义就是牺牲,而牺牲就是美。他认为,羊与许多汉字构成有关,不单单与美一字:“羲、善等字不都与美一样,有羊头吗?我认为这个羊字一定要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论语·八佾》第三)这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依照他的意思,论语中的这句话指的是每月初一祭庙时用的活羊。“羲”因而可以解释为一个人肩膀扛着牺牲的羊,将羊放在祭台上,就体现了“善”,而美的本义就是牺牲。

陈炜湛认为许段等人的美从羊大之说太过简单化,他说:“这个解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羊大’就一定‘肥美’吗?并不见得,小羊也有肥的,大羊也有瘦的……如果羊大就算美,那么我们造字祖先对‘美’的认识也未免太浅浮,太狭窄了吧!”他引于省吾考察得出的美古字,来论证美的本字不是从羊大。其本义应是“人正立而戴着羊(或牛)的角”,“它所强调的正是美好的装饰,亦即装饰之美。”陈说与康殷等人意见相左,强调的也是古人原始的视觉功能在创造美初义时的作用。

有不少学者直接采用他们认为美应源于视觉如康殷之说或源于味觉如许殷之说,而不对谁是谁非的问题进行区分。前者如李乐毅,他认为,“美的本义是‘美好’。字形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打扮得十分美丽,引申为‘甘美’‘赞美’等义;”后者如马采。马采认为:“古代原始人最初的美感,他们觉得最好的,似乎不是诉于视觉(觉得好看)或诉于听觉(觉得好听),而是诉于味觉(觉得好吃)……美,从羊从大,表示美食(甘),正显示着它的社会生活根源。它原是从与我们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食物(好吃、口味之美)衍生出来的,后来才渐渐发展到好听、好看等视听之美。”

从文字结构上说,上述诸家关于美的初义争辩,基本上代表了近千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