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分类:认知、存在和使用

(二)模糊分类:认知、存在和使用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实在,它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首先,语言描述存在量的模糊;大部分形容词、副词比如:好、很等在运用时都有模糊性现象,尤其是具有相对性含义的形容词,如大/中/小,高/低,长/短,宽/窄等,这些形容词级别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

其次,语言描述也存在着质的模糊,比如,评价一个客体的大或小,高或低,由于客观标准不同和主观上感知的差异而产生的相对性,使这些形容词具有了模糊性。这些模糊词在同其他词语相结合形成新词语的时候,往往使新词语也具有了模糊性。有时歧义或者概括等语言描述也使语言存在模糊性。如“没有必要的批评”“没有做不好的事情”都属于多义结构,或叫歧义结构。因为它们同时可以具有起码两种解释,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模糊结构。

再则,逻辑性模糊,比如“比2的大全部实数”或者“矮个子”以上这些类无法构成通常数学意义方面的类或集合。可是实际上,此种无序、混乱、不准确概念的‘类’依然在人们的大脑思维里面,尤其是在辨识图案、信息交流与晦涩抽象的领域之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语言的模糊性乃人大脑思维与相互交流的基本要求。

另外,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许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物理存在模糊,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能生云,这是古人的看法,即你走到水的尽头了,就能看到云的产生。水和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类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过渡的阶段,要想找出它们相互间截然分明、绝对精确的外延界限,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虚拟也存在模糊;比如股票、互联网、天气等。举例来说,“高开” 意为高价格开盘。“开”的语义是明确的,即开盘;“高”的语义是模糊的,它与“低”的界限不清楚,具有相对性。当“开”与“高”搭配时,受“高” 的语义感染,其语义界限也模糊起来,即“高开”与“低开”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在“高开”价格与“低开”价格之间存在着众多的价位,这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很难在某个价位上把两者一刀分开。

最后,使用上的模糊,比如我们说“外面正下大雨”;虽然“大雨”是模糊词语,但是听者都了解这个模糊词语的实际意义,并可以做出相应的反映。如果说“外面正下着在24小时内雨量累计达40至79.9毫米的大雨”,当然精确得很,却没有这个必要。如果在气象研究或者在具体的天气预报中,使用这种精确的表述却是必要的。在语言运用中,有时需要准确、鲜明、清楚;有时却需要模糊、含混、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