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形式及其特点
我们从联想的角度来进一步考察语言产生模糊的原因,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由心理联想构成的集合并不限于把呈现某种共同点的要素拉在一起,心理还抓住在每个场合把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种种关系的性质,从而有多少种关系,就造成多少联想系列……有时是意义和形式都有共同性,有时是只有形式或意义有共同性,任何一个词都可以在人们的记忆里唤起一切可能跟它有这种或那种关系的词。”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联想理论,按照索绪尔的理论,凡是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任何事物都能引起联想,因而其结果是产生了联想系列数目不定,排列次序不定。例如:从“教育”这一词的前一词素“教”,可联想起具有“教”义的一列系词;“教导、教训、教诲”……;亦可从后一词素“育”联想起:“培育、养育、发育”;也可从其意义的另一方面联想起:教唆、唆使……;当然也可从其偏旁“孝”联想到仁、义等词。从“教育”这一词出发,我们可得到无数在意义上或形态上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点的联想集合最后甚至可以牵动整个人类词汇总库。张德琇将这种联想分成二类,一类是自由的联想,一类是控制的联想,曹日昌等人将之分为四种(按照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但是无论何种联想,都是从具有共同相似点而引起的,即其方式是一类一类或称为一集合一集合地产生的,这些一组组兴奋点在大脑皮层形成了暂时联系,而材料信息的组织是联系形成的基础。材料信息的组织是按同形原则即形式或本质相似原则来进行的,它同时也决定着大脑中痕迹的类似结果。上述的许多种联想分类,其在心理过程中引起的一种类属是模糊的概念组,其外在的表现是一组模糊语言。
马谋超等人对视错觉研究结果表明,甚至是错觉也是一个模糊现象,利用多级估量法测量结果表明了这一模糊现象不是一个值,而是一组数。错觉强度在同一个错觉因果作用下,存在着一个可能性的分布,也就是一个模糊集合。当我们无法用语言精确地表达某一物质实际长度时,认为它“长”或“短”于某一数目时,这实际上就是心理感觉正处于一个错觉效应之内。这些数值都处于其可能性的分布之内。这一实验完全说明了人类的思维的的确确存在着模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