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一、新汉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在谈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象征符号之一的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不得不提的。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同西方的陆路交通早在汉朝就已开始。据李约瑟说:“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人欧洲。”而16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国家相继在中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等来华传教,钻研儒学,也搜集了不少儒经和儒学著述运回法国,孔子思想在法国乃至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对中世纪长时期神学统治下的法国、欧洲,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随后,孔子思想进一步流传于欧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正如1749年7月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致乔治·怀特腓信中谈道:“……我很高兴听说你经常在大人物当中布道,如果你能使他们形成良好模范的生活方式,下层人士的行为亦将随之而出现美好的变化,就像所谓国王榜样之类的说法。这是著名的东方改革者孔子推行之道,当孔子目睹国家沉沦、骄纵贻害,他首先劝道于显贵,以仁德俘获其心,平民大众随后跟从。这种方式对人类影响甚好,许多人不害怕下地狱,反而怕跟不上潮流……”乔治·怀特腓是当时北美殖民地新教复兴“大觉醒运动”的领袖之一。

回顾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发展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这段历史积淀,特别是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问题和挑战,都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汉语国际推广任务日益重要、日益急迫。在清楚形势之前,我们先要梳理清楚新旧汉学两者之间的发展与变化。

在新旧汉学的研究对比中,传统汉学以海外学者为主,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姚新中教授说,在英国,最近80%以上的汉学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向新汉学,即研究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使传统的汉学进一步融通古今学术、渗透于汉语教学中、跨越学科界限、含纳现实内容。台湾清大教授陈钰则指出,新汉学的说法并非出自学术界,而是始于一位政界人士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

目前,汉办新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八大类:孔子学院研究;语言、文学和艺术;历史和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和跨文化研究。首先是孔子学院新汉学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学院与其他语言文化传播机构的比较研究,先进孔子学院特色分析、数据库建设、经营模式研究,孔子学院国别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孔子学院的目标和目标实施方法,如何让孔子学院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服务。

而汉办新汉学研究中关于语言、文学和艺术的研究包括:中国古代典籍外文译本研究、中国历代经典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中国神话起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管弦乐与西方交响乐、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入和影响、中国多样性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甲骨文:形象到概念的发展、明清时代的文学与艺术、佛教艺术与中国历史。

其他有关历史和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则包括了:海外收藏的中国文献和文物研究、来华传教士文献中的汉语和中国、作为社会体系的中国古典哲学、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多元文化模式考察、世界“软实力”战略比较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等诸多层次、诸多角度的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