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康殷.古文字形发微[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80.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63-221.

[3]陈跃红等.中国傩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

[4]王国维.宋元戏剧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5.

[6]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13.

[7]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960:275.

[8]格罗塞著,蔡慕辉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2.

[9]冯晓.人·自然——中国艺术的自然知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34.

[10]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30.

[11]《诗·鲁烦·閟官》。

[12]熊寥.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89:34.

[13]高树藩.中正形音义大字典[M].台北:正中书局1971:225.

[14]朱骏声.说文能训定声.

[15]笠原仲.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9,187页注14.

[16]佰新.龙、神话及传说.

[17]王筠.说文句读(第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06.

[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3(2).

[19]高树藩.中正形音义大字典[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1971:1345.

[2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0.

[21]《庄子·天下篇》.

[22]张文勋.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60.

(独著,本文曾载于《江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九卷第一期,第29—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