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一提法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因为从国内大学现状来看,我们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关键在于行动。苏联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以经济贸易专业为例,与1955年比较,1974年新增加的课程有:数理统计学、数学、程序计划、设计模拟的数学方法、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科学组织管理等课程,而有的课程取消了,如“苏联财政和信贷”。而一系列专业课的课时减少了,如政治经济学、统计学、部门经济学,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等课程分别减少为7%、22%、11%、及54%课时。因为数学是方法,因而经济数学的知识必须加强,同时增加新专业以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而又减少专业知识的传授以保证上面两方面的顺利进行。这种注重技能方法的掌握,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增删专业课程是符合今日教育的要求的。我国也有类似的改革,但是还未完全完成,例如针对许多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的状祝,应该进行这方面的“补课”,使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针对文科学生多数转行行政工作的情况,应增加基础写作等课程,理科也不例外,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报告,不会写有关调查研究资料的不乏其人,文科学生文章中语法错误及错别字等现象是很普遍的事。针对有的学生到有关教育单位的状况,应该开设教育学与心理学等课程。总之,现代社会的要求使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基础理论学科的学习,减少狭窄专业的数量,尽量使多种学科的教育结合起来。造就一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有接受再教育能力的人才。如同达依诺夫斯塞所说的那样:“首先要创造条件,以便严格地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专业的改变,因为这种专业的改变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十分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在由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时主要的普通技术,普通经济、普通农艺等知识并不失去意义,因为这种转变只发生在同一类型专业(如技术、经济、农业等专业)范围内,至于那些狭窄专业学科,在工作性质改变时,它们的知识常常是毫无用处的。”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谈,所学的知识没有被使用,花费在这方面的消费的偿还也就成了泡影。这可谓之人才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