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分析、综合与概括过程
思维活动的特点与方式是产生心理模糊的主要根源。当大脑接受了外界传来的各种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整理并力求弄清其含义时,分析、综合与概括的过程就开始了,三者是同时进行的。(我们为了论述方便,将这几个过程分开论述)。首先,对这些信息的特征、联系、作用形成原因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如听到:“他工作完成得好时,我们就在旧有储存的信息基础上,结合这句话的语境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为工作速度快,质量高或令人满意,这样各种义项的分析结果逐渐在我们心理中留下一个个明确含义的“构件”,接着综合过程开始了,从这许多个单独的“构件”中我们得出了“好”这一模糊概念具有“使人感到满意”这一含义。具有这种含义的任何事物都可被看成这一模糊集合中的元素,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分析综合是一个过程,其生理心理活动也是一个过程;在分析某一对象时,对象的那些最重要、最有趣味、最本质的属性感觉会成为特别强烈的刺激物,这些刺激物首先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积极的兴奋过程,并按生理上的诱导规律抑制着对该对象的其他属性的分化。因为其他这些属性是微弱的刺激物,大脑高级部位兴奋和抑制的一定相互关系是分析的心理过程的生理基础。接着,对分析出的各部分的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确定一些部分如何对另外部分起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问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是综合的生理基础。很清楚,分析与综合是一个过程,对象亦是一类一类的,因而这种以共同点而联系在一起的集合就必然产生,因而心理的模糊及语言的模糊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概括过程也是产生二方面模糊的原因。这一过程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的,①根据具有相似特征的共同性;②根据具有本质特征的共同性。如可在极其不相同的水果中找到某种相似性,“甜”味不论枇杷或芒果,也不论香蕉或山枣都具有甜的这一共同特征。我们排除了肤色、性别等表面特征,我们就得到“人类”这一集合,这就是本质的共同特征。因为凡是“人”都具有思维及言语能力等本质特征。语言的模糊现象是很普遍的,其构成的模糊集与我们心理过程中按本质或非本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是一一对应的,有几组归纳的信息,就有几个语言的模糊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模糊性定义为:“以某种共同特征而被意识到的多个事物属性的集合”。这种集合是交际所要求的,便于识记的语言手段。马谋超等(1983)对类别判断研究结果说明:当人们对某一事物进行估量时,如我们问:“这是绿色的吗?”这时的估量是一个主观判断,它位于心理的连续量之中,按照著名的心理学家S·S,stevens的说法,判断的实质仍是确定刺激域和反应域之间的一致性,因而是在心理连续量上,归纳某一事物隶属于某一类别的过程正是处在心理的连续量上,因而它必然是模糊的。
其表达公式如下:g={μ(xi)|xi i ∈ 1},g代表心理连续量上的量表值,它是一个模糊子集,μ(·),为模糊子集的求属度(邻值范围),xi为心理连续量上的各类别,{xis i ∈ 1}构成了g的论域。即:心理反应的分类是心理连续量上的模糊子集,一个客体对于每一类别都有一定的隶属度。心理连续量上的分类有时可以联系到平行的物理连续量(如长度、温度),但是在另一些场合下却只有口语词类的差别,而无平行的物理连续量(形容状况词)。语言中的长度词及形容词,分别是心理连续量分类的结果,这二类词最具有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