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过程中的经济性及差别性原则

一、心理过程中的经济性及差别性原则

语言与心理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且互相促进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表达这种现象的工具语言也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为着交际而存在的,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因此,语言是一种为交际过程所制约并带着心理烙印的一种符号体系。

大千世界的事物浩如烟海,事物的变化是五彩缤纷的,尽管人脑细胞有一百五十亿个之多,但无法漫无头绪地与万物及其演变规律一一对应,这是产生心理模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思维是受社会制约的,同语言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所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它遵循着经济性及差别性的原则来进行的,所谓的经济性原则,即心理判断过程所需的概念数目越少越好,也就是说信息量越少越好。当你想到海里游泳时,有人告诉你水很“冷”,你或许会放弃游泳的念头,交际目的就达到了。或许你还不肯罢休,人们会告诉你水温有“七度左右”,那么去留就可完全决定了,“冷”与“七度左右”这二个模糊概念所具有的信息是完全满足于思维的判断过程的需要,而无需十分精确的数字,这就是经济性原则的体现,“冷”这一模糊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集合,其中心理界限可因不同对象而不同。未到铁熔化点的火温可称为“冷”;而低于人体温三十七度的水温亦可称为“冷”;严寒五十度可称为“冷”;而零上十度也可叫“冷”。因此“冷”这一抽象概念所包含的集合元素的数目是无穷的。但交际过程却只需要几个模糊的数目就够了,这几个模糊数目是指事物的不同性质而组成的子集合的信息量,比如说“水很冷”,我们决不会想到水温有零下二百度。而“溶点温度太冷。”我们也决不会想到零上十度。为什么心理过程用这种集合信息代替某一实际的信息量呢?其原因在于表达心理过程的语言手段是有限的,但客观事物是无限的,这种“类”的集合简化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可这样说,只要不影响对客观事物的识别,不混淆它们之间的界限,某一抽象概念所容纳的信息量越多越好,而概念数目越少越好。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Krech)称之为“语言多余度”。即语言所带来的信息对心理需要来说有一部分是多余的。比如说在英语课文中常常可略去几个字母甚至几个词,而含义仍然能被理解。以符号qu为例,英文中q之后总是跟着u,故前面是q时,可以省去后面的u。

差别性原别又是如何体现出来呢?比如“红”这一集合,可以包括我们对下列事物的感觉:红纸、鲜血、焖虾、芍药花、落霞等。它们组成了心理中概念“红”这一模糊集合。红是与黑、白、绿诸色互相区别而存在的,在心理判断过程中,它既不是黑,又不是白,也不是绿,其价值是在与这些概念相比较中被决定下来的,我们可用图形来表示这种感觉上的差别:可以理解为并集关系:中心部分是概念的内涵,而相交部分是概念外延,但外延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它可兼有中心部分的性质。例如,当鲜血还未干涸成黑色时,芍药花还未枯萎成黄色时,它们仍然是属于“红”这一集合,但红与黑的区分又是相对的:深红之中有黑,当然也有红,所以差别性也是相对的。我们将这一原则定义为:“为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概念的数目越多越好,其所含的信息量越精确越好。” 即差别性越明显越好。

在交际中,决不能混淆语言的差别性界限,否则世界万物浑然一体,并无区别了。我们不能说身体“累”又“不累”;衣服是“黑的”又是“白的”。二者必居其一。维纳(wiener)将之称为“熵”的控制(熵是信息论中表示信息量降低,信息单位之间界限消失的一个术语)。在思维这一心理过程中,心理现象既是方物的映象图而又是它们分类区别图,它遵循着心理的经济性及区别性原则来进行,二者有效地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心理过程只能在这二极内摆动,我们称之为“心理过程的钟摆运动”。